共计 1515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4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近日,AI 机器人领域的焦点事件再次引爆行业热议。Figure 创始人兼 CEO Brett Adcock 通过社交媒体宣布,公司决定终止与知名 AI 研究机构 OpenAI 的合作协议。这一消息不仅让整个 AI 社区感到震惊,更引发了对双方合作破裂原因的广泛猜测。
根据 Brett Adcock 透露的信息,Figure 在自主开发端到端机器人 AI 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并向外界承诺将在未来 30 天内展示一些前所未有的创新技术应用。这一声明无疑让外界对其新技术充满期待,同时也引发了对于两家公司合作关系为何如此迅速终止的深度思考。
回顾双方的合作历程,Figure 与 OpenAI 的牵手始于去年 2 月。当时,Figure 宣布完成了一轮高达 6.75 亿美元的 B 轮融资,公司估值达到了 26 亿美元。作为本轮投资的重要参与者,微软、英特尔、OpenAI Startup Fund、Amazon Industrial Innovation Fund 以及英伟达等巨头均对 Figure 寄予厚望。与此同时,Figure 与 OpenAI 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后者负责为其提供定制化的 AI 模型支持,旨在提升 Figure 机器人在语言处理上的能力。此后,Figure 陆续发布了多款基于 OpenAI 技术的产品演示视频,展示了其机器人在自然语言交互中的出色表现。
然而,就在双方看似处于良好合作状态之际,OpenAI 于上个月悄然启动了自己的机器人研发团队,并提交了多个涉及人形机器人相关技术的商标申请。这些动作或许预示着 OpenAI 正在逐步调整自身战略方向,而 Figure 此时选择单飞,则显得尤为耐人寻味。值得注意的是,在 Brett Adcock 发布分手声明后不久,他还同步开启了新一轮的 AI 团队招募工作,这进一步加深了外界对其内部布局调整的联想。
尽管目前 OpenAI 尚未对此事作出官方回应,但 TechCrunch 援引的消息源指出,此次合作破裂的核心问题在于技术集成层面的分歧。Brett Adcock 在接受采访时直言:“OpenAI 是一家专注于构建通用型 AI 解决方案的企业,但将抽象算法转化为实体设备所需的具身 AI 并非他们的优先事项。因此,我们意识到,若想真正推动具身 AI 的发展并实现规模化部署,就必须从底层开始打造垂直整合的 AI 系统。”
这一观点得到了部分业内人士的支持。他们认为,随着 AI 技术逐渐渗透至物理世界的应用场景,单纯依赖第三方提供的通用模型已难以满足日益复杂的实际需求。相反,企业需要围绕特定应用场景构建专属的端到端解决方案,这样才能确保最终产品的性能和稳定性达到最佳状态。正如 Brett Adcock 所强调的那样,“无论是 AI 还是硬件,我们都无法将其完全外包给外部伙伴,因为只有掌控核心技术才能掌握主动权。”
尽管 Figure 与 OpenAI 的合作戛然而止令人遗憾,但这并不意味着二者未来的合作完全没有可能。毕竟,OpenAI 作为 Figure 的重要股东之一,仍持有相当比例的股份。同时,也有迹象表明,OpenAI 正积极拓展其在硬件领域的布局,而 Figure 无疑将成为其重点关注的对象之一。
与此同时,Figure 与 OpenAI 的“分手”也让另一家专注于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初创企业 1X 成为舆论关注的新焦点。作为 OpenAI 的另一位合作伙伴,1X 的 Neo Beta 机器人同样凭借其独特的技术优势吸引了大量目光。面对 Figure 单飞带来的连锁反应,1X 是否会调整自身的合作策略,同样值得期待。
无论如何,Figure 与 OpenAI 的合作终结标志着 AI 与机器人深度融合过程中的一次重要转折。对于整个行业而言,这次事件既是一次挑战,也是一次机遇。它提醒我们,无论是在技术创新还是商业模式探索上,都需要更加注重自主可控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