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中国手机厂商在印度市场的爱恨情仇

7次阅读

共计 1530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4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中国手机厂商在印度:机遇与挑战并存

近年来,中国手机市场遇冷收缩,开拓海外市场成为手机厂商寻求增长和保持体量的关键手段。华为、小米、OPPO、vivo 等中国品牌在全球各地区的销量和市占率显著增长,为自身发展开辟了新路径。然而,全球化和多地区销售并非易事,厂商需根据海外用户需求、当地市场喜好和文化背景对产品进行调整,甚至定制本地化机型。同时,国际形势也给手机品牌海外销售带来威胁,影响厂商决策。

荣耀 CEO 赵明曾表示荣耀团队已从印度撤出,虽仍有合作伙伴在当地开展业务且保持盈利,但与进入印度时的高调形成鲜明对比。这一转变不得不提及进口手机品牌在当地遭遇的不公正待遇。

在印度合法合规经营是跨国公司的义务,中国手机品牌也一直秉持此原则。但纳税却成为手机厂商在印面临的巨大外部阻力。小米是受影响较大的品牌之一,2022 年初,小米突然收到印度财政部追缴通知,需缴纳约合人民币 5.58 亿元税款,涉及难以厘清的产品定价构成。5 月,小米又因涉嫌违反印度外汇管理规定对海外实体非法汇款,约合人民币 48 亿元的在印资产被扣押,这一金额相当于小米 2022 年第一季度净利润的约 160%,公司仍在努力澄清事实并寻求妥善解决。

OPPO 同样不顺利,7 月 13 日,印度财政部称其因错误使用关税豁免在印逃税约 37.18 亿元人民币,OPPO 否认指控并寻求沟通解决。vivo 也受到逃税相关指控,7 月还因涉嫌洗钱被突击调查,当地法院要求企业解冻被冻结账号需提供约合人民币 8.04 亿元担保金,并保留约 2 亿人民币余额不转移。

2020 年上半年,印度政府封禁 59 款中国移动应用,包括抖音海外版 Tik Tok 等主流品类应用,小米社区 App 在印度也遭禁,给用户带来不便,虽海外销售手机主要依赖 Google 体系提供基础互联网服务,但品牌官方在线服务受影响仍对用户体验有一定冲击。

印度市场因特殊环境成为手机品牌关注重点。印度消费者消费力偏弱,入门级和高端市场之间存在巨大空白,同时正处于进入下一代通信网络、智能手机全面普及阶段。这让厂商看到潜力,纷纷布局。

小米为海外消费者定制专门产品线,2015 年 4 月发布小米手机 4i 并将小米手环带到印度,雷军亲临发布会演讲,一系列举措使小米在印度市场获得巨大增长,2017 年末超过三星成为市占率最大厂商,至今仍是印度销量最多厂商之一。

OPPO 和 vivo 同期进入印度,试图以国内成功的线下销售模式分得市场份额,虽未超越三星,但登上印度市场前五。一加作为 OPPO 旗下高端子品牌,在印度意义非凡,虽市占率不高,但在 500 美元以上价位段能与苹果竞争,凭借强大性能、合理定价和符合当地用户喜好的系统成功立足。

realme 把印度市场作为发掘第一桶金的宝地,产品力比肩小米且性价比更高,短时间内对小米造成威胁,2021 年市场份额超越 OPPO 升至第四。

华为在印度影响力不大,荣耀长期处于发展阶段。如今,新荣耀有目的地降低潜在风险,相比盲目扩张,小心留存力量寻找生存可能更为可靠。

国际贸易困难重重,中国手机厂商在外以不卑不亢形象应对。华为遭遇“断供”时积极寻找其他增长途径,小米面对美国无厘头指责积极应诉并最终获得公正。此前三星、诺基亚等外国企业在印度也曾遭遇当地政府无理要求,打压还影响产业链上众多企业,赵明表示印度手机产业链中小工厂约 80% 因风波倒闭。

在当地投产、提供进出口关联性更低的纳税以及创造工作岗位,是不少手机厂商在印度扩大销售规模的模式,这使产品供应更稳定,如 Nothing Phone 采用在印度当地生产的模式,让印度用户能较早买到新机。相信遭遇税务纠纷的厂商能顺利化解危机,继续在印度维持正常经营,将中国科技进步通过手机普及到更多世界,为全球消费者提供高水平移动互联网体验,实现信息平等分享。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