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1466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4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今年两会期间,未成年人直播打赏和游戏充值等过度消费问题成为社会热议焦点。对于尚未形成成熟金钱观和消费观的未成年人而言,避免过度消费诱惑并非易事。
有人大代表提议关闭平台打赏功能并禁止未成年人玩网络游戏,以强化正面引导。尽管是否采取一刀切仍需讨论,但现实中,未成年人因直播打赏或游戏充值挥霍巨额资金的现象屡见不鲜,而申请退款却困难重重。
家长维权路漫漫
315 消费者权益保护日前夕,新浪黑猫投诉平台收到多位家长反馈,称在向企业申请退款时遭遇各种刁难。例如,有企业要求提供孩子充值时的视频记录,这种要求显然难以实现。
以天津张先生为例,他发现 13 岁的女儿通过快手平台给主播充值超过 2 万元后,向快手客服提交了相关证明材料,包括银行卡流水和快手 App 内的充值记录,但仍未得到满意答复。快手客服坚持认为,仅凭现有材料无法确认未成年人操作的真实性。
此外,快手方面还以某条评论内容为由,质疑该账号是否为未成年人实际使用。张先生对此表示不满,并指出此类评论恰恰反映了平台内容可能对青少年价值观产生了负面影响。
与此同时,快手 App 本身已设置了未成年人保护工具,其中包含专门的退款通道。然而,按照官方规定,家长需提供诸如监护关系证明、充值明细以及额外补充材料等一系列繁杂手续,这让不少家长感到困扰。
游戏充值亦成隐患
除了直播打赏,游戏充值同样成为未成年人过度消费的重要领域。2021 年 8 月,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最严防沉迷新规”,明确限制未成年人每周仅能在特定时段玩游戏一小时。尽管如此,仍有未成年人利用家长账户规避监管,甚至被诱导充值。
王女士提到,她的弟弟作为未成年人,在农村与奶奶同住期间频繁通过微信向广东欢太科技有限公司支付总计 8000 元左右,用于购买游戏内道具和服务。当她尝试联系客服解决问题时,对方以身份信息为成年人、支付密码为本人输入为由拒绝退款。
类似情况不止发生一次。另一位用户称,他的弟弟累计向同一家公司充值 14000 余元,但客服同样以成年人身份信息登录为由拒绝退款,并进一步提出需提供当时录制的操作视频作为佐证。
法律视角下的挑战
从法律角度来看,根据现行法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如 8 岁以上未成年人)的赠予行为可视为无效,其法定代理人有权要求受赠方退还相应款项。而 2020 年最高法出台的指导意见也明确规定,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未经监护人同意进行网络付费游戏或直播打赏的行为,监护人可诉诸法院追回损失。
然而,实践中,企业往往通过设置复杂条件阻碍家长维权。辽宁开尔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席旸指出,企业在提升技术手段防范未成年人不当消费的同时,也应适当减轻家长举证负担。
代表建议强化监管
两会期间,多位代表针对未成年人过度消费提出了针对性建议。广东胜伦律师事务所主任肖胜方主张对特定类型的直播内容实行打赏冷静期制度,允许用户在一定期限内无理由撤销打赏决定。
相比之下,四川广元市苍溪县白驿镇岫云村党支部书记李君的态度更加坚决,他呼吁彻底关闭平台打赏功能,全面禁止未成年人接触网络游戏,并加强对正能量内容的推广。
李君强调,网络直播具有即时性与互动性特点,容易吸引年轻群体,但同时也存在监管盲区。特别是直播打赏容易误导未成年人形成错误的价值观念,助长不劳而获心理。至于网络游戏,即便出台了严格管控措施,但由于技术手段不足,许多规定形同虚设。
多方协作共护成长
尽管对未成年人参与网络直播和游戏的管理方式存在一定分歧,但社会各界普遍认同加强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重要性。对于企业而言,平衡商业利益与社会责任至关重要;而对于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则需共同努力营造健康和谐的网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