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城市为何被戏称为“土味”?

45次阅读

共计 2061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6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如今,一些曾被视为审美“耻辱”的霓虹灯,却因有可能被拆除而引发广泛关注和怀旧情绪。这一切源于一则传播速度极快的“谣言”,有人发布了一张装满被拆卸霓虹灯的卡车照片,并评论称“香港将引入内地城管管理办法,拆除所有霓虹招牌”。这条消息迅速掀起了关于香港夜景暗淡、城市记忆难留的讨论,令不少人意识到五光十色的霓虹灯已然成为香港的标志。

尽管香港特区政府随后澄清说并没有大规模拆除霓虹灯的计划,相关图片也只是设计师的 PS 作品,霓虹灯淡出历史舞台却已是不争的事实。据报道,自 2014 年起,香港开始对危险和违法招牌进行清拆,过去五年已拆除或修复了大量招牌。

在过去,霓虹灯常被视为“土味审美”的代名词。就在不久前,上海市政府的一则留言引发热议,某人认为外滩的灯光花哨、乡镇味十足,宣称“作为国际知名城市,上海的夜景灯光过于花里胡哨,缺乏一流城市的格调。”这样的声音不仅存在于香港和上海,也反映了近年来大城市普遍面临的难题:城市到底需不需要霓虹灯?曾经不需多言的话题,如今却重新引发了讨论。

从灯光被用于城市照明的那一刻起,其背后便被赋予了多重意义。黑夜中,灯光的亮度和颜色格外显眼,不同的灯光特征也反映了不同的经济和文化层次,成为城市自我表达的另一窗口。

首先,灯光亮度的竞争就是一个方面。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李晓江指出,灯光亮度曾被视为衡量国家或城市繁荣的重要指标。东京、纽约、巴黎等国际大都市整体光亮程度较高。在中国,一线城市的夜空亮度显然高于二线和三线城市。而引入霓虹灯这一概念后,商业竞争的残酷性被放大,显眼、鲜艳的霓虹灯招牌成了城市快速发展的象征。

因此,以商业文明著称的城市纷纷被霓虹灯招牌“包围”。从拉斯维加斯到东京,再到中国的上海和香港,霓虹灯重塑了城市的天际线,成为繁华城市不可或缺的符号。香港旅游发展局曾描述,那个没有互联网的年代,招牌的醒目程度直接影响了谁能更容易地吸引顾客的注意。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反思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当现代建筑师如密斯·凡德罗提倡“Less is More”并推动极简主义,使用高饱和度色彩的霓虹灯受到冷遇,成为城市的“痼疾”。日本建筑师芦原义信也曾批评招牌的存在,认为招牌的设计和数量使得街道的视觉形象变得更加杂乱。

为了提升城市形象,此前一些城市开始对霓虹灯“动刀”。例如,墨尔本大学的一位副教授提到,欧洲一些国家试图限制城市招牌的数量和类型,以给城市街道带来“秩序与品味”。而中国城市也在逐步采取类似的措施,上海早在 2006 年便开始整治市区的灯光广告,近日也更新了户外广告设施设置规划。

失去霓虹灯的城市,往往陷入了另一种平淡。有人对比拆掉霓虹灯后的香港街道,虽然看起来更为整洁了,但却失去了独特的地方特色,变得与其他城市没有区别。

更有甚者,一些城市开始对招牌进行统一规格要求,设置严格的标准,甚至只允许使用特定颜色的招牌,引发强烈反响。美国建筑师罗伯特·文丘里在其著作中曾指出,拉斯维加斯的存在让批判的建筑师获得了一种“脱敏”,在这里,无序正是显现秩序的另一种形式。招牌尽管看似混乱,却展现出一种独特的城市活力。

如果借鉴简·雅各布斯的理论,城市中没有单一元素占据主导,反而是多样型的结合才构成了真正的秩序,那么每一个拥有智慧的商家制作的霓虹灯, 色彩鲜艳且充满个性,正是城市文化的一部分,记载着地方生活和故事。霓虹灯展现了城市的独特性,也反映出当地文化的印记。在东京,秋叶原的各种霓虹灯展示出丰富多元的文化氛围,而在香港,霓虹灯更是电影艺术的忠实见证,许多经典影片的场景都以霓虹灯为背景。特定的霓虹灯也因与当地电影文化相结合,成为游人打卡的热点。

当香港的霓虹灯招牌接连被拆除时,城市的历史和记忆似乎也在悄然消失。而类似的文化现象在许多城市中均可见,如何在保持城市特色的同时兼顾美观和安全,成为观察和研究的全新课题。

面对这样的难题,城市在灯光管理和保护文化特色之间必须做出平衡。部分霓虹灯由于历史悠久,已经难以保持完整的光影效果,导致不安全隐患逐渐增加,因此某种程度上的拆除是必要的。但对于灯光和文化的两难选择,城市可以采取更多的措施。

香港的方案是将霓虹灯作为文化特色“封存”。自 2013 年,香港的 M + 博物馆便开始收集街头霓虹灯的招牌,部分被拆除的招牌已经被纳入馆藏,并展出,帮助人们找回记忆中的香港。

类似的做法在拉斯维加斯也在实施。在城市升级的过程中,许多淘汰的霓虹灯被集中保留,在城市中形成了一个废墟博物馆,记录着城市的历史。这种处理方式让人们能在废旧中看到过去的辉煌。

而日本则采取了一种更为精细的管理办法,城市在保留招牌个性的同时,进行设计规范,包括颜色、字号的统一,以提升和谐度和美学价值。

更重要的是,城市还需要改变对霓虹灯的审美偏见。随着设计师们将霓虹灯的元素引入室内设计,复古风潮掀起,霓虹灯的美学正逐步被重新认识。部分城市也开始努力复兴被遗忘的“幽灵广告牌”,并倡导保存这个历史符号。

如今,香港等城市正处于选择的关键时刻,怎样珍惜现有的城市文化特色,将决定未来的城市面貌和记忆。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