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疫情下新消费行业的生存与发展之道

14次阅读

共计 1834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5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新消费还好吗?消费依旧是门好生意吗?在新消费之风盛行的第三年、资本寒冬的第 10 个月、上海疫情的第 30 天,八成新消费创始人都抛出了这样的疑问。去年人们关注“新消费怎么了”,今年则是“新消费依旧成立吗”。答案是肯定的,但短期的不确定性也实实在在存在。二级市场的负面情绪让一级市场融资艰难,疫情封城更是让品牌销售雪上加霜。迷茫,成了四月的关键词,笼罩着消费创始人与投资人。

BAI 资本合伙人汪天凡的观点

BAI 资本合伙人汪天凡表示,对消费品公司类目选择清晰,品类要有明显基础人口支撑和健康增长模型,主要投酒、口腔护理和保健品。看品牌模型时,优先看价格带吸引力与差异化定位,再看三元素能否站住脚,最后追踪复购。好的消费品牌要满足自由、意义、放纵三要素。很多投资人将产品性公司与品牌挂钩,汪天凡认为产品品牌和渠道品牌未来都有机会,甚至会合二为一,如泡泡玛特,其内容和渠道自有,市值较高,收入利润稳定。看好中国科技产品出海成全球品牌。

光源资本董事总经理薛敏的看法

光源资本董事总经理薛敏称,始终深耕新消费,先判断产品力,再评估品牌操盘能力。今年受疫情等因素影响,新消费品牌面临供应链和物流压力,会更关注品牌增长健康指标,如现金流、盈利模型等。资金流动性好时,企业账上要有足够资本。选择项目倾向普惠刚需型消费赛道,通过技术创新吸引消费者且能快速传播面向国际市场的新品类也有机会,但对创业者要求更高。现阶段高速增长的公司,创始人思路清晰、稳健敢拼,且具备操盘能力。

华创资本消费投资人余跃的见解

华创资本消费投资人余跃提到,投资消费品牌有两条原则:投年轻创始人,新消费行业发展快的项目,创始人多为 85 后、90 后,年轻人可塑性强、精力旺盛;投创新产品,不投与已有品牌相似的产品,尽量在大赛道选创新品类,如饮料行业。目前消费品类中一些大主线增长积极,如健康趋势明显,线上零售新方式会更普及,疫情还会促进消费下沉及全国性覆盖,消费行业会伴随中国经济增长萌生出新机遇。

金鼎资本创始合伙人王亦颉的观点

金鼎资本创始合伙人王亦颉指出,当下仍在增长的品牌有三个共性:成为品类代表,如想吃凤爪想到王小卤;生意模型优秀,坚持优质优价;不沉浸于线上红利增长,快速进入传统渠道铺货。品牌成功取决于最小生意模型能否跑通及放大,以及跑通后有无强渠道力支撑。看早期品牌时,重点判断创始人品质,包括成长背景、学习迭代能力、是否接受意见、有无危机意识等。今年会关注饮料与中老年赛道,饮料行业毛利高、痛点多,元气森林虽成头部但仍有空间;中老年赛道是增量赛道,新一代中老年人电商渗透率高、消费意愿强,产品供给不充分。

内向基金 & 穆棉资本合伙人 Stefanie Ying 的看法

内向基金 & 穆棉资本合伙人 Stefanie Ying 表示,被投或投顾中增速高的品牌符合复购好、产品差异化强、用户需求真实三大商业逻辑。品牌增长靠投放拉新与老用户复购,老客复购占比高则进入良性增长。从 FA 角度看,投资人今年更关注科技层面投资机会,如供应链科技变化、带科技属性产品,以及跨境投资。从内向基金角度,相信消费是创造出来的,会关注古典消费品牌及有先进供应链、贴近新消费趋势的品牌,细分品类做出品牌溢价也能获高估值。

尚承投资创始管理合伙人童杰的见解

尚承投资创始管理合伙人童杰称,投资消费品坚持投早投好、重创始人判断原则。大部分消费品赛道增值比例收益率平缓,VC 只能赌个体,创始人不错就先下单。投品牌创始人倾向连续创业者和消费行业老炮。目前被投中增速好的品牌,共性是专注产品、有台阶感。今年仍将品牌作为重要投资布局但会谨慎,关注消费供应链端机会,如餐饮连锁和预制菜,投资预制菜是看到后疫情时代餐饮连锁化趋势,中国餐饮连锁化比率有提升潜力。还关注科技变迁带来的消费品机会,如食品科技领域的减糖产品。

远鉴基金合伙人孙腾的观点

远鉴基金合伙人孙腾表示,远鉴基金是 2022 年成立的消费风险投资基金,借助强大投后业务能力为电商领域优质项目带来产业资源和成长可能。好的消费品牌追求自由现金流,目前消费品牌在抖音的投放金额下降,对 ROI 要求提高,品牌电商化脚步放缓。中国品牌机会仍在,真正的消费创业者不会因环境变差而停止创业,剩下的入局者多是在品牌领域深耕或有供应链基础的。投资早期品牌,先考察创始人能力与背景,判断赛道特殊性和产品技术稀缺性,更聚焦有差异化的细分品类,投资消费要坚持长期主义,为品牌提供产业资源并给予自主权。最后鼓励消费创业者把事情做对,坚持长期主义,熬过寒冬。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