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1301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4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韩国半导体设备产业长期以来面临国产化率低、技术薄弱等问题,但近年来随着政策支持和企业研发投入的增加,这一局面正在发生变化。
材料与设备是韩国半导体行业的短板之一。据仁荷大学教授的研究,缺乏专业人才和经验积累是制约其发展的关键因素。与其他国家相比,韩国半导体产业过于依赖内存领域,且与外界交流较少,进一步加剧了设备行业的困境。例如,韩国半导体设备国产化率在 2004 年至 2021 年间仅从 18% 提升至 20%,表明行业发展缓慢。
转折点出现在 2019 年的日韩贸易争端中,日本限制对韩出口半导体关键材料,使韩国深刻认识到设备国产化的重要性。随后,韩国政府推出一系列扶持措施,包括资金注入、税收优惠等,同时鼓励本土企业与需求方建立合作关系。最新规划显示,韩国计划在未来十年内将关键材料、零部件和设备的国产化率提升至 50%。
政策与企业双轮驱动
政策的支持直接体现在资金投入上。预计未来五年内,韩国将向芯片行业投入 340 万亿韩元,并计划培养 15 万技术人才。具体到设备领域,SEMI 数据显示,韩国今年计划在晶圆厂设备上的投资将达到 300 亿美元。
企业层面,三星电子和 SK 海力士均大幅增加设备投资。三星电子今年的投资额有望达到 50 万亿韩元,而 SK 海力士则计划在未来几年内将其设施投资增加近一半。
此外,三星电子还通过股权投资支持本土设备厂商,包括 YIK Corporation、KC Tech 等。这些厂商在清洗、沉积等工艺领域展现出较强竞争力。
本土厂商崭露头角
尽管起步较晚,韩国本土设备厂商近年来取得了显著进步。例如,SEMES 作为三星电子旗下的子公司,连续多年跻身全球设备行业前十。其产品涵盖前道和后道工艺所需的多种设备,目标是在 2030 年前实现销售额突破 5 万亿韩元。
另一家值得关注的企业是 Wonik IPS,该公司专注于 PECVD 设备的研发,成功实现了金属 CVD 设备的国产化,并获得三星显示的认可。此外,PSK 凭借其在等离子干法剥离设备领域的领先地位,稳居全球第一。
全球设备巨头加速布局
除了本土厂商的努力,国际设备巨头也纷纷加大对韩国市场的投入。应用材料、Lam Research、东京电子和 ASML 等公司均在京畿道地区设立研发中心或技术中心。这些机构不仅服务于当地客户,还能够快速响应市场需求,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
例如,Lam Research 在韩国的本地化生产已初具规模,并计划推出针对下一代晶体管结构的高精度蚀刻设备。ASML 则计划在京畿道华城打造高科技半导体产业集群,预计将在未来几年内完成建设。
这些跨国企业的布局进一步巩固了韩国在全球半导体供应链中的地位,同时也为本土设备厂商创造了更多合作机会。
挑战与展望
尽管韩国半导体设备产业正在快速发展,但仍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核心技术的突破需要时间和资源的持续投入;另一方面,如何平衡本土化与全球化的关系也是一个难题。
不过,随着全球晶圆厂建设热潮的到来,韩国设备厂商有望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尤其是在当前供应链紧张的背景下,本土化生产的加速将有助于缓解外部依赖带来的不确定性。
总而言之,韩国半导体设备产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政策引导、企业协作以及国际合作共同推动着这一进程向前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