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瓜分新能源车主的电池包?

7次阅读

共计 2100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6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迅速发展,电池成本逐渐成为消费者和厂商关注的焦点。最近,一份极氪 001 的备件价格表引发了热议:一辆售价约 30 万元的新能源汽车,如果更换一块 100kWh 的电池,至少要花掉接近 20 万元。即使按国家推荐的 8 年使用寿命或残值 80% 的标准,电池的残余价值也仅能回收几万元,整体换新仍需十几万。
另一方面,那些退役的废旧电池不仅有不小的市场价值,还被市场疯狂收购。数据显示,去年废旧磷酸铁锂电池的市场价由每吨 3000 多元飙升至三万多元,一年涨了十倍以上。这一趋势,推动了动力电池回收行业的快速崛起。
实际上,无论是宝马、比亚迪、特斯拉,还是宁德时代、天齐锂业、赣锋锂业、格林美等企业,都在积极布局电池回收业务。原因很简单,伴随着 2016-2017 年的新电池投放,预计到 2030 年,废旧电池的退役量将达到 380.3GWh,而对应的市场空间也可能高达百亿级别。这意味着,电池回收产业成为锂电行业下一块价值巨大、不可忽视的“蛋糕”。

电池回收:产业链的关键之争

推动行业热潮的,除了市场价值的诱惑,是回收行业的巨大潜力。根据预测,未来几年,退役电池逐步增多,回收市场将迎来井喷。回收路径主要分为两种:梯次利用和再生利用。
梯次利用,主要面向低功率需求的车辆和储能系统。这类电池容量较低,经过一定的检测和调试后,还能在低速电动车或者储能站中继续发挥作用。然而,国内尚处于从试点到标准化的过渡期,商业化推广仍有限。
再生利用,则是通过技术手段,提取电池中的锂、钴、镍等有价值金属,实现资源再循环。磷酸铁锂电池因寿命长、安全性高,更适合先梯次利用,再进行回收利用。而三元电池,因金属更丰富,直接进行金属元素提取更具优势。
数据显示,2021 年中国废旧锂电池回收总量达 29.9 万吨,占报废总量近 50%。其中,动力电池的回收量占比超过 80%,显示出行业的巨大潜力。
在这个行业中,主要玩家包括第三方回收企业、车企和电池制造厂。
第三方回收公司,比如格林美和天奇股份,主要从市场上收集电池,拆解提取有用的金属,再出售给电池厂。这一环节的利润空间有限,但技术水平的提升可以带来一定的收益增长。通过精细提取金属,企业甚至可以将回收材料转化为新的三元前驱体,利润水平有所提升。
不过,由于回收渠道不畅,第三方企业常常“挣扎在边缘”。很多废旧电池被收集后,流入一些无证小作坊,随意拆解或焚烧,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这些黑作坊没有资格用环保的方式处理废旧电池,带来严重的社会和环境问题。
反观车企和电池厂的布局则更为复杂。车企通过广泛的销售网点和物流体系,能够实现就近回收废旧电池,降低成本。许多车企甚至利用“以旧换新”的方式,将回收作为锁定未来销售的手段。例如,工信部公布的数据中,超过 95% 的电池回收网点由车企设立,渠道优势明显。
电池制造企业中,宁德时代等巨头,则通过控股回收企业,自建回收体系,降低原材料成本,用“产业链内部循环”实现利润最大化。其财报显示,锂电池原材料业务已成为公司第二大收入来源,利润也逐步提高。
另一方面,原材料的追逐也引发了行业的激烈竞争。天齐锂业和赣锋锂业等“锂矿巨头”宣布进军回收行业,试图占据“城市矿山”的高地。宁德时代也曾声称,回收率已达 99% 以上,回收锂率超过 90%,引发质疑。对此,业内一些人士认为,实验室水平很高的回收技术,商业化还面临不少难题。
这种利益的冲突,实际上预示着未来行业的格局可能出现重大变化:谁掌握了“二手材料”的秘密,谁就能在未来的产业链中占据主动。锂资源争夺战,已经从矿山扩展到了电池回收和金属提取环节。

行业乱象和行业规制:扫除“黑作坊”的必要

在行业高速发展的背后,依然存在大量未被规范的小作坊。这些“黑作坊”极度低效,没有环保和安全保障,随意拆解废旧电池,导致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官方数据显示,2021 年仅一部分废旧电池被正规渠道回收,仍有大量废旧电池流入地下市场。
为了杜绝这类乱象,一个规范化、安全的回收体系至关重要。近年来,国家密集出台政策,推动动力电池回收的全过程追溯和标准化。例如,发布《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以及多项行业管理办法,规范电池的回收、梯次利用和资源再利用。在环保方面,相关部门也严格限制不合格作坊的生产行为,推行环保监测与执法行动。
但,政策引导不能只停留在纸面上。真正实现行业的良性循环,还需要行业企业、监管机构和环保组织共同努力。只有清理掉那些“黑作坊”,建立完整的回收、拆解、再生的产业链,才能保障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随着锂矿价格飙升,产业链各环节的利润不断被压缩或被扭曲。原材料制造商试图控制“城市矿山”,以确保自身的议价能力。未来,不论是依赖矿山还是依靠回收,最终目的都是保障电池产业的“命脉”。

总的来说,电池回收行业正处于洗牌期。行业内部的竞争,无论是技术的、市场的,还是利益的,都会推动行业逐步走向规范化和高质量发展。终端消费者最关心的是,电池价格的不断下降以及使用体验的提升。随着回收技术的不断突破和行业的规范完善,未来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电池或许会变得更加廉价和环保。这场“新能源宝藏”的争夺战,才刚刚开始,未来的格局,令人期待。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