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2629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7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6 月 22 日,2021 中国新青年创业投资峰会在北京丽都皇冠假日酒店启幕。此次峰会与“知食派”联合举办,为闭门活动。“知食派”作为一档全新话题讨论节目,为不同行业的优秀创业者和投资人搭建了轻松互动的平台,现场以线下实景录制的方式,与嘉宾们一同探寻青年创业者与投资人的新机遇与新发展。
在峰会现场,SEE Fund 创始合伙人姚颂发表了主题为《新技术创业到新技术投资》的主题演讲,观点如下:
中国在原生创新层面以及人才培养能力方面,都在迅速向国际知名水平靠拢。
技术唯有进入产品,颠覆一类产品,才能够产生价值。
科技创业者从技术中抽身,从战略角度思考至关重要,行业里有诸多类似逻辑有待我们去探究。以下是演讲内容:
大家好,很荣幸来到此次活动,先做个简单自我介绍。2011 年我被保送进入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本科毕业后创立了 AI 芯片公司深鉴科技。公司历经三轮融资,2018 年被一家美国公司全资收购。
在此过程中,我们恰巧做对了两件事。其一,2012 年我们就着手人工智能芯片相关研究,时机把握精准。到 2015 年毕业时,正值人工智能大规模应用前夕,市场上已出现商汤科技这类算法公司。若那时才开始布局人工智能芯片,单纯追赶风口会十分艰难。2017、2018 年创业的同行发展便不顺利。这是我们做对的第一件事。
其二,我们把产品做好。所有产品开发都围绕客户需求进行,这为我们在深度学习和 AI 芯片架构设计方面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在当时的 AI 芯片企业中,我们的产品最为扎实。
在这里,要感谢母校持续给予的支持。深鉴很幸运,赶上清华大学第一批成果转化,成为首批将学校研究成果落地的创业公司。
虽说在创业公司里,我们的并购规模不算大,仅 3 亿多美元,但收获颇丰。国外公司在中国收购高科技企业本就少见,而且我们是清华大学历史上首次将知识产权形成商业闭环的公司,创造了一个小记录。
人生道路漫长,职业生涯如同学习,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创业后接触了很多厉害的前辈,从他们身上看到许多闪光点。比如闻泰科技的 CEO 张学政、58 同城的创始人姚劲波,都非常低调、谦虚。
这些前辈十分优秀,心态积极进取,不断推动自己前行。这也促使我思考:除了在公司工作,在科技行业还能做些什么?
我所看到的是:
第一,中国的学术水平日益提高,本土原创技术越来越多。从清华大学电子系的国际排名能明显感觉到,我们正从复制走向引领。过去我们鲜少有突出世界的科研成果,如今每年都有源源不断的原生创新涌现,其中蕴含着巨大价值。
第二,人才培养水平不断提升,高校水平越来越受国际认可。众多清华校友开始在美国知名高校担任教职。
所以,无论从原生创新层面,还是人才培养能力来看,中国都在快速接近国际知名水平。
自 2018 年起,我国致力于发展 5G,因为只有底层技术产生原创性革新,才能创造新价值,进而衍生出新的原生性应用。从历史角度看,新技术诞生后必然会吸引投资。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之所以发出此问,是因为我们基础确实落后。但从整体研发水平看,我们一直在快速追赶。改革开放至今,经过 40 多年积累,我们的科研水平正迅速逼近美国。
当下的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应建设科技强国。在此背景下,我们思考中国能否继续培养出像深鉴这样拥有世界突出技术的企业,中国有没有一所高校能像斯坦福大学那样带动出一个中国的硅谷?
SEE Fund 便是基于这种思考而诞生的基金。我们基金管理团队收益的 30% 将回馈给清华大学,围绕清华在电子信息领域的成果,以资金为纽带,促进学校、资本和产业三方更好地互动。
许多技术企业创始人不擅长与投资方打交道,通过我们,优质技术项目能对接优质机构。这对企业、机构、学校而言,是三方共赢的结果。
我们的想法获得了诸多支持。第一期基金规模虽小,仅 2 亿元人民币,但蚂蚁集团、字节跳动、高瓴资本、经纬中国等都是出资方。有了这个基本盘,我们就能提供更丰富的投资资源,助力更多被投企业。
从正式募资至今,四五个月时间里我们投资了十多个项目,其中 6、7 家公司接受我们投资后,直接被我们的 LP 迅速投资了下一轮。
至于对投资本身的思考,我一直认为不存在所谓的技术投资。因为技术本身没有价值。技术只有进入产品,颠覆一类产品,才会产生价值。
所以我们本质上还是在投资产品。一个产品若不能因技术大幅提升,那就只是噱头,沦为 to VC 的东西。要认真甄别最终用户是否因这个产品出现本质性变化。
第二,优秀的 CEO 最为稀缺且重要。例如我们青睐的项目有三类:师生共创、科学家与成熟 CEO 联合、资深校友二次创业。我们明确不投教授当 CEO 的项目。
另外,投资时要找到技术的源头。当初创业时,很多朋友问,英伟达有几万工程师,都是世界顶尖科学家,凭什么深鉴十个人的团队就敢说产品能碾压英伟达?
我们当时很自信,是因为全世界 AI 芯片技术的源头只有四支团队,我们是其中之一。
所以一定要找到有创新能力的人,而非随便找个有点经验的人就能做出超越别人的技术。
引导科技创业者从技术细节中抽身,从战略角度思考很关键,因为我们发现很多逻辑是相关的。做人工智能芯片的逻辑和网约车、外卖很相似:想让别人用你的芯片,首先得有足够多的开源项目;有足够多的开源项目,就需要有足够多的开发者。
对于互联网业务而言,当供给方和需求方足够多时,业务自然会滚动发展。对芯片来说,仅有好技术不够,若没有大量初始用户积累,是做不起来的。
《创新者窘境》中提到一个逻辑,大家都希望以更低价格、更高性能提升行业。由此会发现半导体行业有“吞银吐金”的规律,最终胜出的芯片一定是靠量大取胜。
行业里有诸多类似逻辑有待探究,但很多科技创业者难以从技术细节中抽身,我们也一直在帮助这些创业者转变。
最后是我总结的一个公式:创业是乘法,成功是诸多因素的累积。这些因素包含无数能力,比如我是学术出身,技术研发能力对我很重要。但其中也有运气成分,就像我们幸运地踩准了 AI 芯片研发的时间点。
未来 10 年、20 年,我们会迅速成长为世界领导者,要掌握造福全人类的技术,我也相信若能解决全人类层面的大问题,就一定能创造出足够多的商业价值。
最后,我画了一个很粗糙的模型:这个圆代表人类整体的生存空间。这个空间必须不断扩大,不能缩小,否则就会内卷。包括基因技术、前沿科学,我们还有很多技术可用来扩大生存空间。这其中有很多事值得去做,比如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物联网。我们定能从中创造巨大价值。
最后总结一下:科技创新能够改变世界,我们也在用不同方式助力中国新科技企业发展,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