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1539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4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2022 年年初至七月份,挖掘机行业面临严峻挑战。一方面,根据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2022 年 7 月份国内挖掘机销量同比增长 3.42%,这是自 2020 年 5 月以来的首次正增长,标志着行业回暖的曙光初现;另一方面,前七个月累计销量仍同比下降 33.2%,尤其是国内市场销售量骤降至 100374 台,同比大幅下降 51.3%。
这一现状并非偶然。自 2016 年起,挖掘机行业步入快速发展轨道,然而从 2021 年开始,由于房地产新开工面积减少以及基础设施投资增速放缓,行业逻辑被彻底颠覆。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 年全国房屋新开工面积同比下降 11.4%,而 2022 年前七个月进一步恶化,同比下降 36.1%。基础设施投资增速仅为 0.4%,相比过去几年显著下滑。在此背景下,依赖基建和房地产扩张的传统动力逐渐消失,挖掘机行业不得不面对前所未有的困境。
曾经风光无限的大佬级企业也未能幸免。以三一重工为例,其 2021 年的净利润增速从过去几年的两位数甚至三位数暴跌至负值,降幅高达 78.16%。其他如山河智能、柳工等同样陷入困境,净利润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市场需求急剧萎缩,另一方面是行业内卷严重,价格战愈演愈烈。
面对如此局面,企业纷纷采取措施自救。涨价成为最直接的选择之一。2021 年 6 月,三一、徐工、柳工等五家头部企业联合宣布涨价,小型挖掘机提价 10%,中型挖掘机提价 5%。这已是当年的第二次涨价,第一次涨价源于代理商的自发行为,而第二次涨价则由主机厂主导,以应对原材料成本上升和恶性竞争带来的压力。
除了涨价,企业还积极探索新的增长点。三一重工将目光投向电动化领域,推出了覆盖多种规格的电动挖掘机和工程车辆,并取得了初步成效。2021 年,其电动化工程车辆产品销量突破千台,销售额接近 10 亿元。与此同时,柳工则借助数字化工具创新营销模式,通过线上商城、直播带货等方式吸引客户,董事长亲自参与直播带货,单场成交额达到 1.3 亿元。
尽管这些努力为行业注入了些许活力,但从整体来看,效果有限。大多数企业的自救措施仍局限于国内市场的存量博弈,缺乏真正的增量来源。此时,国际市场成为新的突破口。
国际市场上,卡特彼勒和小松等国际巨头早已占据领先地位。卡特彼勒的非北美业务占比超过 50%,而小松的海外业务收入更是占总收入的八成以上。相比之下,国内企业的国际化步伐相对滞后。以三一重工为例,尽管其 2021 年的国际销售收入同比增长 76.16%,但仍只占总营收的 23.41%。徐工机械和柳工的海外营收占比更低,分别为 15.35% 和 20.85%。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近年来国产挖掘机逐步抢占国际市场,但要在全球范围内站稳脚跟,仍需克服多重障碍。一方面,国际市场竞争激烈,国际巨头凭借长期积累的品牌影响力和技术优势占据主导地位;另一方面,各国市场环境差异较大,需要企业具备较强的本地化运营能力。
然而,国际市场并非遥不可及。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22 年 7 月,中国挖掘机出口量同比增长 72.8%,连续 19 个月保持同比正增长。这表明,国际市场对中国挖掘机的需求正在快速增长。此外,随着欧美地区基建项目的加速推进,以及部分亚洲国家基础设施建设需求的上升,中国挖掘机企业有望获得更多机会。
要想在全球市场站稳脚跟,企业需要从多个方面发力。首先,加强技术研发,提升产品质量和性能,增强产品竞争力;其次,完善全球供应链体系,确保产品能够快速响应客户需求;再次,深化本地化经营,建立完善的售后服务网络,提高客户满意度。
总之,当前挖掘机行业正处于关键转型期。面对国内市场的饱和与竞争加剧,企业必须放眼全球,寻找新的增长空间。通过技术创新、多元化布局和国际化战略,企业才能在未来的发展中占据主动权,实现可持续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