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3416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9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中国人有句老话叫“富贵传家,不过三代”。然而香港四大家族之一郑裕彤家族的情况,显然不符合此说法。郑裕彤家族拥有巨额财富。据福布斯富豪榜显示,郑裕彤长子郑家纯以 221 亿美元的财富总额,在 2020 年香港富豪中位列第三。
郑志刚作为郑裕彤家族的长孙,在富二代群体中自带光芒。这份光芒不仅源于家族背后的庞大资产,更来自他自身取得的成就。除创办艺术购物中心 K11 外,郑志刚还投资了小鹏汽车、新瑞鹏宠物、蔚来汽车、京东物流、小红书等知名企业。2021 年 4 月,郑志刚创立 SPAC(Artisan Acquisition Corp),并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递交 S - 1 招股说明书,计划以“ARTAU”为证券代码在纳斯达克挂牌上市。据市场消息,此次 IPO 集资规模可能在 2 亿美元至 4 亿美元之间(约合 15.6 亿至 31 亿港元)。
在创投圈颇为活跃的郑志刚,早被外界视为郑氏帝国的接班人。郑裕彤在世时,长孙郑志刚就从父亲手中接过管理大权,掌管新世界发展(00017.HK)。
令人好奇的是,主修文化专业的郑志刚,在拥有父辈给予的资源之外,是怎样带领郑裕彤家族进入创投圈的?在传统产业艰难发展的背景下,这位“创二代”能否支撑起郑裕彤留下的庞大商业帝国?
郑裕彤家族创投“触手”伸向 SPAC
郑志刚不仅是香港四大家族之一郑裕彤家族的第三代掌门人,掌管着新世界中国地产、周大福珠宝(01929.HK)、K11 购物中心等品牌,还活跃于创投领域。
实际上,富二代借助家族资源进入创投圈的例子并不少见。比如万达公子王思聪、华谊兄弟董事长王中军之子王夫也、合生创展女掌门人朱桔榕等人,他们依靠自身资源和人际网络,得以更好地切入创投圈。不过,像万达公子王思聪在创投圈失利的情况也屡见不鲜。
在“二代”创投圈中,郑志刚是个特殊的存在。除了管理家族企业,他还是投资界的明星投资人,曾涉足健康、电商、新能源汽车、生活等多个板块,为郑裕彤家族拓展了创投版图。
郑志刚的投资版图主要由“C 资本”以及另外两个主要投资主体“K11 投资”和“ASPEX”构成。其中,投资的明星企业包括小鹏汽车、小红书、京东物流、自如网、叮咚买菜、新瑞鹏、货拉拉等。
转眼间,一张庞大的投资版图已然形成。内地资本突然发现,由郑裕彤的孙子郑志刚牵头的港资,早已进入内地居民的衣、食、住、行、娱乐等业务领域。
除此之外,郑志刚近期还进入了新领域 SPAC。SPAC 又被称作特殊目的收购公司或空白支票公司,是华尔街 IPO 的新宠,由知名投资者、私募股权公司或风投公司发起。SPAC 公司主要依靠 IPO 时募集的资金,在 24 个月内收购另一家公司以实现发展,简单来说,就是“上市资本去寻找想要上市的业务”。
如今,李嘉诚之子李泽楷已发起两个 SPAC 项目;运动品牌“李宁”的创立者李宁,旗下的 SPAC 公司正在寻求通过新股上市集资约 2.5 亿美元;另据 36 氪消息,万科创始人王石目前正在筹备发起自己的 SPAC,瞄准了大健康运动赛道;此外,包括 NBA 球星沙奎尔·奥尼尔、对冲基金大佬 Bill Ackman、酒店大亨 Barry Sternlicht 家族等也加入了 SPAC 行列。
国际资本纷纷涌入 SPAC,原因在于其具有灵活、便捷的特点。据 PrivateRaise 数据统计,2021 年一季度美国设立了近 300 只 SPAC,发生了近 100 起交易,交易总规模达 2150 亿美元。
业内普遍认为,SPAC 发起人投入的最大成本并非金钱,而是发起人在业内的声誉及管理团队。对于像郑志刚、李泽楷等拥有大量资本的“家族二代”而言,切入 SPAC 赛道具有先天优势。
不过,SPAC 是否存在泡沫的疑问在行业内仍然存在。目前,美国证监会已开始加强监管,以防 SPAC 出现泡沫,港交所也正在对 SPAC 上市进行研究。中泰国际研究部副主管赵红梅指出:“可以对参与的投资者设置门槛,最初仅允许有一定投资经验及资金的投资者入场。另外,还可改进 SPAC 的融资方式,对随意供股、合股、修改买卖单位等财技进行限制,以防止其陷入炒壳的陷阱。”
据香港《大公报》报道,郑志刚计划在美国通过 SPAC 筹集资金,目前正与顾问机构进行磋商,IPO 集资规模可能在 2 亿美元至 4 亿美元之间。
“艺术商人”郑志刚
郑志刚为何既能在创投圈游刃有余,投中多个明星项目,又能兼顾家族企业,发展家族的房地产及珠宝业务呢?这一切要从郑志刚早年的经历说起。
郑裕彤家族对郑志刚似乎是采用“放养”式培养,在外界看来,并不像是将他定位为接班人。郑志刚 13 岁前往美国,就读于塔夫脱中学,4 年后进入哈佛大学。然而,他选择的并非商科,而是主修东亚文学及文化专业,这也为他日后创建以艺术为核心的 K11 品牌奠定了基础。之后,他又前往日本斯坦福大学京都研究中心进修一年,学习文化与艺术。
不过,郑志刚对外界表示:“我知道自己有一天会回到新世界集团。”但毕业后,郑志刚并未立刻回到新世界集团,而是在高盛投资及瑞士银行工作,积累了三年涉及投行和金融领域的工作经验。直到 2006 年,郑志刚才回归家族企业新世界集团。
然而在当时,谁也没有想到,十年后,被称为“鲨胆大亨”“地产大鳄”的郑裕彤在 2016 年去世,而郑志刚开始接管家族产业。
郑裕彤去世时,长子郑家纯已 70 岁。1991 年,郑家纯曾因大举收购,导致新世界发展负债激增,郑裕彤不得已重新出山。这段历史也被外界视为郑家纯能力局限的体现。于是,在郑裕彤去世那年,郑志刚挑起大梁,成为郑裕彤家族的第三代接班人。
独立的学习和成长经历,造就了如今被称为“艺术商人”的郑志刚。郑志刚常以休闲西装搭配一副黑框眼镜,还时常配上一条薄围巾的形象出现在公众视野,其衣着品味颇受赞誉。
而兼容艺术与商业的“K11”便是郑志刚的得意之作。实际上,当众多艺术购物中心苦恼于如何将艺术与经营融合时,郑志刚解决了这一难题。在接受凤凰卫视的专访中,郑志刚透露,光是 K11 商场,就请了一百多位设计师进行设计。对于如何运营好一个兼容艺术与商业的购物商场,郑志刚曾说:“如果只谈艺术的话,其实是高高在上的。”在疫情肆虐的 2020 年,上海、武汉、广州、沈阳四座城市的五个 K11 购物艺术馆销售额较去年同期增长了 35%。郑志刚总结 K11 成功运营的原因时指出:“K11 的回头率高是因为刺激了用户的好奇心。”
郑志刚认为,K11 不仅是一个购物的地方,也是一个学习艺术文化的场所,顾客可以通过购物、与店员交流或参与线下活动的方式,去学习艺术、学习生活、学习艺术背后的故事。正因这种方式,K11 才能吸引到具有高粘性及精准的消费客群。
家族传统业务艰难求生
不得不承认,庞大的家族版图及背后的资本,是郑志刚深入创投圈的底气。然而,要支撑起庞大的家族版图并非易事。目前,郑裕彤一手创立的房地产和珠宝等传统业务,正面临不小的挑战。
如今,由于融资渠道收紧、拿地成本高等因素,开发商的日子并不好过。而作为最早进入中国的港资企业之一,新世界中国发展仍存在局限性。在克而瑞发布的 2020 年房企排行榜中,新世界中国以 71.1 亿元的操盘金额,位列末尾,在内地房企中排名第 200 位。
回顾 2011 年,新世界中国地产因对广州市政府法制办作出的《行政复议决定书》不满,将广州市政府告上法庭。但如今,郑志刚似乎有意改善与内地官方的关系。2021 年 1 月,广州市人民政府与新世界发展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新世界中国总部正式落户广州。郑志刚曾在多个公开场合表示,十分看好大湾区市场。
不过,郑志刚正通过抛售非核心资产的方式回笼资金。仅在 2021 财政年度至 2021 年 2 月底,就回笼了 128 亿港元的资金。郑志刚回应称,抛售资产一方面是为了优化组合,也是将一些低投资回报的产业卖掉。他解释道:“我们再将这些钱投资在回报率较高的资产上。”
家族产业中,另一大明星品牌“周大福”似乎比房地产更艰难。由于全球零售业疲软,加之国际金价飙升等因素影响,2020 年中期业绩显示,周大福正处于 10 年内的最低谷,2020 财年净利润降至 29 亿港元(约合 26.5 亿元人民币),同比去年下跌 36.6%。
覆盖内地北京、上海、成都等 17 个城市的新世界百货(00825.HK)也发展不顺。截至 2020 年 12 月 31 日止 6 个月,新世界百货上半年亏损 2.04 亿港元。
在 K11 或 SPAC 这类新兴商业模式上,郑志刚将自身经历和学识与新兴业务相结合,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对于传统的珠宝、房地产、百货等业务,如何守住爷爷郑裕彤留下的产业,同时又如何兼顾创业,这是郑志刚面临的最大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