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2511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7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元宇宙的热度刚刚高涨不久,如今却迅速冷却。最近,一家自称是元宇宙“微软”的公司曝出了拖欠员工工资的问题,最巅峰时的员工数达 480 人,到 2022 年 3 月已不足 300 人,目前在职者甚至不到 50 人。自今年 4 月起,员工持续离职,累计已有 200 多人遭遇半年的工资拖欠,平均欠薪约 10 万元,社保公积金亦频频断交。
然而,尽管行业形势严峻,元宇宙依然是招聘市场的热门领域。最近的招聘数据显示,这一领域未来数年的人才需求预计会激增数倍,薪资待遇也保持在高位。通常,应届生年薪能达到 40 万至 50 万元,拥有十年以上经验的资深工程师年薪则在 100 万至 200 万元之间,顶尖人才甚至可获得 400 万至 500 万元的年薪。
这种一边火爆一边萧条的状态,折射出元宇宙行业自身对未来的不确定和矛盾。资本和求职者被“元宇宙”的光鲜幻象吸引,但现实却往往令人失望。
人才争夺战与市场狂热
从元宇宙诞生起,人才争夺战便开始白热化。以国外市场为例,Meta(前 Facebook)在 2021 年吸纳了大量微软 HoloLens 团队成员,仅这批人中就有 40 多人入职 Meta,为了争夺人才,Meta 甚至向微软员工开出双倍薪水,苹果员工也成为挖角目标。
在国内,字节跳动发布的一系列元宇宙岗位涵盖社交研发、销售运营和视觉设计等,人均月薪可达 10 万元,元宇宙高端人才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和杭州五座城市,占总人数的 60% 以上,平均年薪普遍超过 20 万元。
互联网时代的高薪逐渐细分成行业特色,而元宇宙无疑是最耀眼的风口之一。2021 年底至 2022 年初,打着“元宇宙”名义的 APP 激增,数据显示约 552 款应用将自己与元宇宙挂钩,涵盖社交、人工智能乃至数字艺术品制作,吸引资本和人才的持续流入。
辉煌背后的现实困境
尽管资本市场对此充满期望,各种研究机构纷纷预测元宇宙市场未来规模巨大,彭博预计 2024 年将达 8000 亿美元,普华永道更估算 2030 年会达 1.5 万亿美元,但现实中的元宇宙项目频频遭受亏损与发展瓶颈的困扰。
以 Meta 为例,其 2021 年第四季度作为元宇宙布局的重点财报显示,公司净收入仍达 103 亿美元,月活跃用户 29 亿,但其元宇宙开发部门 Reality Labs 却亏损高达 102 亿美元,亏损金额远超其收入近五倍。此后的招聘目标也大幅缩减,2022 年 Meta 原计划招聘 1 万名工程师,现在预估只有 6000 至 7000 人,同时预计裁员比例高达 10%。
这一骤变凸显出元宇宙产业面临的资金压力和发展困境。国内情况亦是如此,多个元宇宙相关公司财务状况恶化,有的公司沉默,有的倒闭,资本市场反应冷淡,相关股票价格先涨后跌,热潮迅速消退。
元宇宙的商业落地难题
元宇宙要实现落地变现并形成稳定商业生态,依然面临巨大挑战。虽然从社交、游戏到硬件、数字营销等领域扩展尝试不断,毫无疑问,元宇宙究竟依附在哪一产业,尚无定论。
许多人对元宇宙的认知依然模糊,这反而给某些机构和个人提供了炒作的空间。传统行业如金融、旅游、教育也纷纷试图借助元宇宙概念为自己赋能。然而,真正的落地应用依旧稀缺,元宇宙是否能破局尚未显现明朗的方向。
风光变幻:从虚拟地产到游戏体验
社交曾被视为元宇宙最有希望成真的应用场景。从 Meta 旗下的 Horizon Worlds,到国内火爆一时的元宇宙社交 APP“啫喱”,都曾承载着元宇宙变现的美梦。然而,啫喱 APP 上线仅一月即冲顶 AppStore 却很快被下架,陷入用户隐私泄露争议。Meta 的 Horizon Worlds 则因画面粗糙、人物动作僵硬,被全球网友调侃难以令人沉浸。
此外,虚拟地产也经历了高峰与暴跌。明星林俊杰所购的三块虚拟地产价格从 12.3 万美元跌至 1.66 万美元,跌幅超过八成。游戏领域同样未达到预期。虽然 Steam 平台游戏数量庞大,但 VR 游戏仅占 12%,活跃玩家寥寥,VR 游戏市场收入仅占全球电子游戏市场的 1.7%。
硬件虽强但难独撑大业
目前,元宇宙领域中,硬件创新相对稳健。2022 年上半年全球 VR 头显销售约 684 万台,Meta 的 Quest 2 占比达 86%。不过,头显涨价和国产设备市场占有率较低,也反映出硬件市场的承压。
为了盈利,Meta 计划通过元宇宙内虚拟商品交易抽取高达 47.5% 的佣金,引发玩家不满。即便如此,高抽成的前提是有盈利基础,而整体元宇宙还远未达到这样的成熟。技术瓶颈和内容匮乏依然是制约元宇宙发展的主要障碍。
技术短板与内容空洞
当前元宇宙技术尚未达成真正沉浸式体验。理想的 VR 头显需具备至少 60 帧 / 秒刷新率和 100 度视野,而目前市面上高端设备如 Pico NEO 3 和 Oculus Quest 2 的最高刷新率分别为 120Hz 和 72Hz,远未满足更极致的需求。多家公司开发的元宇宙社交产品被用户诟病延迟严重、画质粗糙,体验不佳。
从内容层面来看,除了简单的 3D 建模和捏脸,真正能够丰富元宇宙体验的深度内容仍缺乏。在社交媒体上,元宇宙被挂上无代码、数字孪生、区块链等热门关键词,但其核心技术和成熟应用尚未显现实体成果。
虚拟文明的成型,没有捷径,技术是唯一正途。但目前行业大多停留在空谈与炒作阶段,技术与内容的进步跟不上市场预期,导致大量资本和人才既被吸引又频频失望。
资本洼地与教育风口
元宇宙相关的培训课程火爆,一门售价 29.9 元的《前沿·元宇宙 6 讲》课程吸引近 5 万人购买,营收超过 140 万元;另一门《元宇宙第一课》累计营收达 159 万元。可见,围绕元宇宙的知识付费市场反倒显得比实际项目更赚钱。
与此同时,多个大厂已开始撤退。腾讯旗下的数字藏品平台“幻核”停止更新,多个数字藏品平台纷纷缩减或关闭,显示出资本对元宇宙领域的热情开始退却。
虚拟文明的未来尚未明朗
元宇宙曾被寄予厚望,被称为继农业、工业和信息文明后的又一次重要文明转型。然而,现实的泡沫与困境正在迫使行业冷静下来。技术不足与内容空洞是元宇宙最大的瓶颈,暂时还无法实现其最初的宏大愿景。
一张扎克伯格的 VR 自拍照片成为笑柄,映射出整个行业的尴尬境地。作为行业最重要的推动者,Meta 花费巨额资金却难以满足用户期待,令整个生态蒙上阴影。
元宇宙之路显得漫长且曲折,唯有真正的技术突破与丰富内容,才能让这片虚拟世界走出迷雾,实现它的价值和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