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为何难现DeepSeek式AI巨头?

18次阅读

共计 2314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6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上世纪 90 年代,日本曾是全球科技经济的领头羊,全球市值排名前十的公司中有半数来自日本,例如 NTT、住友银行、松下和日立等。然而,进入 AI 时代后,领军企业却主要来自中国和美国。为什么日本没有涌现出类似 DeepSeek 这样的 AI 巨头?日本的 AI 企业都去了哪里?

日本的 AI 现状:不是荒漠,而是另一种景象

关于日本 AI 产业的常见说法包括:日本缺少突出 AI 产品,创新分散且规模小,程序员和 AI 人才都很紧缺,资本投资也保守谨慎。尽管这类观点看似有理,但如果换个角度思考,日本真的需要像 DeepSeek 这样的通用 AI 平台吗?

DeepSeek 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代表了通用人工智能平台的突破,带动整个行业发展,渗透制造、医疗、金融等多个领域,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实现自动化。然而,日本在这些行业中的 AI 应用其实相当深入和实际。

据统计,日本有约 300 家从事 AI 研发的公司,融资规模可观,且在日语大语言模型及双语模型领域已有布局。很多企业并不直接标榜“AI”,而是专注于 数据活用 大语言模型 业务效率化 图像和视频分析 自然语言处理 等具体应用。

因此,用“AI 荒漠”形容日本是不准确的。只不过,日本并没有追随国外建造庞大的通用 AI 平台,而是选择了专注项目落地、服务传统行业的路线。

日本 AI 企业的数量与技术能力

根据日本贸易振兴机构(JETRO)2025 年 3 月的报告,日本本土 AI 初创企业约为 300 至 500 家。但真正掌握核心算法、自主研发核心技术的公司不超过 50 家,这些公司多数通过了行业认证并开展技术研发。

东京大学的“松尾研究室”是日本高校中极具影响力的 AI 孵化平台,已经诞生了 32 家创业公司,创始人大多是松尾丰教授的学生或合作研究员。早在 2013 年成立的松尾研究室其实紧跟全球 AI 发展趋势,说明日本对 AI 的关注并不落后。

大企业的低调 AI 布局

日本的传统巨头如 NEC、NTT、富士通、日立等都有自己的 AI 团队,但他们的产品很少获得媒体关注,原因是这些技术主要面向政府部门、大型基础设施和企业服务,比如政务自动化、交通能源预测、医疗影像辅助诊断、制造业质检与流程优化、金融风控等领域。

与美国和中国的 AI 公司多从通用模型和平台起步,逐渐扩展应用场景不同,日本更多是先锁定垂直行业,集中解决具体业务痛点,采用的是“先垂直后横向”的策略。

这意味着,日本的 AI 公司多数“披着企业服务的外衣”,产品更关注效率提升和业务优化,而不是打造面向 C 端大规模用户的爆款应用。

为什么日本社会不急着打造 DeepSeek?

DeepSeek 和 OpenAI 这类企业的核心,是 通用 AI 平台——打造一个聪明的“大脑”,然后提供 API 和云服务给开发者,面向 C 端用户订阅,以及推行定制企业解决方案。这样的战略通常需要巨额资金支持和长期烧钱。

OpenAI 最初获得了马斯克等人的约 10 亿美元投资,微软又追加了 100 多亿美元,至今仍处于亏损状态。而在日本,烧钱打造这样基础平台的做法在社会和资本投资环境中并不可想象。日语社会更支持有明确回报的务实项目。

换句话说,日本资本和社会文化对“前期高投入,回报周期长”的通用 AI 平台普遍持谨慎甚至抗拒态度。在他们看来,既然 AI 技术的最终目标是为产业服务,为什么不直接面向客户,解决实际问题呢?

平台应用的缺失影响了市场导向

美国和中国拥有大量面向海量 C 端用户的平台应用,如 Google、Facebook、YouTube、Amazon、百度、微信、淘宝等,这些巨头不仅推动 AI 基础设施发展,也激励了通用 AI 模型的诞生和爆红。

但是在日本,用户直接使用美国的诸多平台,如 Google、Facebook 和 YouTube 等,享受其成熟的生态和服务。日本国内无需从零打造类似规模的通用平台,缺乏开发类似 DeepSeek 这样面向全民的通用 AI 的需求。

日本职场的中年人熟练使用 Google 各种功能,Google 日历、搜索平台甚至结合日语和英语,满足了他们的工作和生活需求。日本社会自然而然地依赖这些国际平台,缺乏造自己的动机。

本土市场对生成式 AI 接纳度低

2024 年日本政府发布的《情報通信白書》显示,只有 9.1% 的日本个人用户使用生成式 AI,远低于美国 46.3% 和德国 34.6%。这也意味着日本用户对 ChatGPT 或 DeepSeek 式产品的需求不高,现有的 Google 等产品足以满足他们。

创新以产业痛点驱动为核心

日本的创新方式更偏向解决实际产业痛点而非追逐概念。丰田的生产管理系统(TPS)就是典型实干型代表,他们强调以具体问题为导向,而非抽象方法的强行通用化。

日本社会对新技术持务实且带有疑问的态度,“这到底有什么用?”是常见的反问。如果 AI 项目不能马上体现出提升效率、节省成本、降低错误率,很难获得企业买单。

稳定与实用优先于爆款和炒作

相比追求爆款应用,日本企业更看重稳定、高效的 AI 解决方案。医院里的医生日常使用的诊断辅助 AI 并不闪耀,却实实在在发挥作用。制造业也宁愿投入成熟的智能质检系统,而非高调推出花哨的新产品。

这种策略可以与汽车产业的比较类似。特斯拉、蔚来、小鹏代表了互联网思维的智能汽车,而比亚迪依托强大的产业链逐步实现场景智能化,成为市场份额第一。各自的策略不同,目标都是登顶。

结语:日本的 AI 竞争是一场持久战

AI 并非国家间的战争,而是一条必经的发展道路。日本虽在某些方面落后,但从长远 10 到 20 年看,其基于产业需求的 AI 发展路径未必逊色太多。只是在通用型平台上投入不足,可能导致日本失去全球影响力,甚至可能是永久性的缺席。

总结来看,日本的 AI 发展是一种独特的产业驱动型创新,在缺少爆款的辉煌背后,默默推动着制造、医疗、金融等传统行业的升级。或许,这正是另一种胜利。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