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眼镜大战白热化:大厂入场,小团队路在何方?

10次阅读

共计 4637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12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AI 眼镜领域的竞争日益激烈,近期小米、华为、阿里、字节等大厂纷纷加快了在这一市场的布局步伐。

3 月 24 日,小米旗下品牌米家推出了一款 AI 音频眼镜——MIJIA 智能音频眼镜 2,售价 1199 元。据科技博主透露,这款产品可能只是预热,真正的「小米眼镜」或许会在今年下半年亮相,它将具备双芯片和摄像头,集成 AR 导航、实时翻译、智能识物、一键变色等功能。

紧接着,4 月 16 日,华为发布了华为智能眼镜 2 钛空圆框光学镜,这是一款智能音频眼镜,不支持拍照和画面显示,售价 2299 元。

研究机构维深信息 Wellsenn XR 透露,一直为 AI 眼镜创业团队提供 AI 大模型支持的阿里,也计划涉足 AI 智能眼镜领域,由智能信息事业群旗下的天猫精灵团队负责。该产品同样采用双芯片,分为 AI 眼镜(不带显示画面)、AI+AR 眼镜(带显示画面)两个版本,首款产品预计在今年底发布。

字节跳动早在去年就开始研发 AI 眼镜项目,据科技媒体 The Information 报道,最近字节已经与供应链展开沟通,商讨产品功能、规格、成本和上市计划。

2024 下半年,AI 眼镜市场异常火爆,这场竞争被形容为“百镜大战”。此前主要是 AR 类创业团队占据主导,但一直未能出现具有现象级影响力的产品。目前最受关注的 AI 眼镜,是国外 Meta 和百年眼镜老店雷朋联合推出的 Ray-Ban Meta。

如今,随着国内大厂的强势进入,百镜大战愈发激烈。面对大厂在技术和资源方面的碾压,留给创业团队的机会还有多少?在两大阵营的竞争中,大厂的 AI 眼镜又处于何种地位呢?

市面上的 AI 眼镜主要有四大类型:音频 +AI 眼镜、音频 + 拍照 +AI 眼镜、音频 +AR+AI 眼镜,音频 + 拍照 +AR+AI 眼镜。这些类型并非同时出现,而是有着明显的发展节点。

2024 上半年,国内市场几乎只有 AI 音频眼镜,且它们多属于互联网大厂、消费电子大厂的“手机配件”赛道。直到下半年,随着 Ray-Ban Meta 眼镜的爆火,音频 + 拍照 +AI 眼镜、音频 + 拍照 +AR+AI 眼镜才在国内迅速兴起,以“AR 四小龙(雷鸟创新、XREAL、Rokid、影目科技)”为代表的创业团队率先发布了相关产品。而阿里、字节、小米等大厂则是在今年才宣布要打造功能更为丰富的 AI 眼镜。

目前,两类玩家的 AI 眼镜路线存在明显差异:大多数创业团队几乎仅专注于单一路线(音频 + 拍照 +AR+AI),而大厂则选择多条腿走路,四种路线均有涉足。

综合从业者的观点,音频 + 拍照 +AR+AI 眼镜虽然技术难度最高,但功能最为全面,受欢迎程度也最高,因此是大厂优先级最高的发展方向。不过,大厂对这类产品目前仍处于“保密”状态。字节、阿里的计划是“被动曝光”,而华为、小米(旗下生态链米家、界环)目前仅推出了功能相对简单的 AI 音频眼镜。

从披露的最新信息来看,这些 AI 眼镜呈现出以下特点:

在重量方面,四类 AI 眼镜路线中,功能最复杂的(音频 + 拍照 +AR+AI)眼镜最重,一般在 50g 左右,最高可达 85g。最轻的是 AI 音频眼镜,接近普通眼镜的 15 – 30 克。由于功能丰富的 AI 眼镜需要加入摄像头、显示模组等硬件,“减重”成为厂商面临的一大难题。尽管各家都采取了不少解决方案,比如 Rokid 将左右镜片各安装一个光机的双光机方案,精简为鼻梁中间单光机双镜片显示方案,但业内人士坦言,目前 AI 眼镜在佩戴舒适度上仍未达到普通眼镜的水平。

价格上,AI 眼镜的整体价格浮动较大,从 1000 元到上万元不等,这既与功能复杂度有关,也和品牌相关。功能越多,价格越高。在同一路线下的 AI 眼镜,不同品牌之间也存在明显的价格差异,比如同为支持拍照 + 显示的 AI 眼镜,Rokid glasses 售价为 2499 元,雷鸟的 X3Pro 超过 1 万。两者在技术上也有显著区别,雷鸟采用的是全彩光波导显示技术,Rokid 为 BirdBath 方案,透光率相对较低。大厂目前尚未披露这一路线的 AI 眼镜价格,但从已经发布的音频 + 拍照 +AI 眼镜来看,并未展现出明显的价格优势,比如百度的小度 AI 智能眼镜价格便高于闪极拍拍镜。

在 AI 技术方面,大厂主要运用自家的自研大模型,创业团队大部分接入的是外部大模型,且集中为通义千问。因此,从业者认为,从交互效果来看,大厂和创业团队的 AI 眼镜不会存在太大差异。

从目前公开的信息来看,动作稍慢的大厂仍处于布局阶段,尚未与创业团队的 AI 眼镜形成明显的差异化。这场关乎未来人机交互入口的争夺战,才刚刚进入精彩阶段。

大厂入局,创业团队慌了

虽然创业团队对 AI 眼镜的敏感度更高,早于大厂半年就开始行动,且很多公司具备 AR 背景,但不止一位从业者认为,大厂进入 AI 眼镜赛道后,留给创业团队的时间已经非常紧迫。

从 AI 眼镜的构造来看,创业团队在软硬件层面都不具备优势。

AI 眼镜的主要硬件构成为:麦克风阵列 + 骨传导耳机 + 摄像头 + 电池,以及芯片、主板等元器件。这些硬件的集成不仅带来了重量上的挑战,更严峻的是续航问题——拍照和显示功能使得多数产品难以突破使用时长的瓶颈。以 Ray-Ban Meta 为例,开启摄像头时只能使用半小时,这大大降低了其实用性。

在解决这一关键问题上,大厂展现出了明显的优势。据报道,小米 AI 智能眼镜可能采用高通 AR1+ 恒玄 2700 的双芯片方案,在复杂场景下使用高通 AR1,像听歌这样的简单场景,则使用恒玄 2700 芯片。两大芯片分工合作,从而降低了 AI 眼镜的功耗,提高了续航能力。有媒体爆料,阿里的 AI 眼镜也将采用高通 AR1+ 恒玄 BES2800 的双芯片架构。大厂之所以能普遍采用双芯片,是因为背后有强大的资金支持。一位从业者表示,国内很多 AI 眼镜厂商采用的是单芯片,一方面成本较高,另一方面双芯片的集成难度很大,高通 AR1 芯片的授权门槛也比较高,中小厂较难获得。

软件方面的竞争更为残酷。AI 眼镜软件能力的高低主要体现在能否顺畅调用手机里的各类 APP,这一方面依赖大模型能力,另一方面与 AI 眼镜具备的手机权限多少有关。部分从业者认为,创业团队多采用大厂大模型,因此可能会形成竞争。不过,也有人觉得,大厂只能使用自家大模型,而创业团队可以调用各个大厂的大模型,这也不失为一种优势。

比起大模型,从业者更看好大厂的原因在于生态联动。从业者小明表示,很多 AR 公司与手机厂商合作开发 AI 眼镜,但通常情况下无法获得手机系统权限,导致眼镜的使用功能受限。而小米自己做 AI 眼镜,则可以获取小米手机底层的系统权限,能够轻松用眼镜连接手机里的日历、相册、设置等系统应用。从业者 XR VISION 认为,小米、华为、OV 等手机大厂做 AI 眼镜更具优势。而字节和阿里做 AI 眼镜的优势在于,可以与自家 APP 打通。此次阿里布局 AI 眼镜派出了天猫团队,小明猜测,很可能是想让 AI 眼镜与天猫精灵硬件实现打通。

在品牌信赖度和销售渠道上,大厂同样占据着优势。从业者阿程表示,AI 眼镜作为新兴消费电子产品,消费者的购买门槛较高,因此线下体验尤为重要。“大多数用户只有在体验过 AI 眼镜后,才会决定是否购买,就像购买手机一样。”但大部分创业团队都采用线上发售的方式,尚未铺设线下体验店。过去半年以来,创业公司推出的 AI 眼镜要么是仅发布不发售,要么是发售后出现了品控问题,这进一步提高了消费者对大厂 AI 眼镜的期待。

投资人对此趋势已有预判,英诺天使基金合伙人王晟直言,“大厂进入 AI 眼镜领域,基本宣告一些在 2024 年就早早入局的创业公司没戏了”。他表示,“AI 眼镜和大模型性质相同,当创业公司没有获得足够长的时间窗口期,技术和产品也没有拉开差距时。掌握更多资金和技术的大厂一旦行动,创业公司就很难有机会了。不过,以雷鸟为代表的 AR 四小龙这类具备一定差异化定位和实力的创业公司,还有机会一搏。”

某 AI 眼镜明星创业团队的资深从业者也承认,创业团队虽然比大厂早一步布局 AI 眼镜,但在这半年来没有明显的技术迭代,大厂现在开始做完全能够赶上。

大厂做 AI 眼镜,还要过两关

不过,即便实力强大如大厂,想要在 AI 眼镜市场独占鳌头也并非易事,还需要闯过两道难关。

第一关是突破技术瓶颈。“质量、续航、算力”构成的不可能三角,仍是行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大厂需要逐步找到解决方案。小明表示,究竟小米、阿里所押注的双芯片能否真正解决这一难题,还需等产品亮相后才能知晓。

另一关是前景问题。不止一位从业者表示,他们并不清楚 AI 眼镜的真实市场规模有多大,虽然产品看起来很炫酷,但用户的接受度尚不确定。目前全球唯一称得上成功的案例只有 Ray-Ban Meta,但其销量主要依靠雷朋的品牌积淀,走的是相对简单的音频 + 拍照 +AI 路线。在其他路线中,AI 音频眼镜的热度和销量一般,消费者认为其与耳机功能相近;最热的音频 + 拍照 +AR+AI 眼镜,虽然只比 Ray-Ban Meta 多了 AR 显示功能,但价格、重量和续航都会受到影响,消费者的接受度还有待进一步验证。

更深层次的挑战来自于社会接受度,如今 AI 眼镜所使用的摄像头引发了巨大的争议。阿程表示,他佩戴某品牌的 AI 眼镜去日本旅游时,本想使用翻译功能,但由于文化差异,当地人非常注重隐私保护,导致该功能无法使用。“日本相关隐私保护法禁止未经许可的拍摄和监控行为,在很多人看来,带摄像头的 AI 眼镜存在很强的偷拍可能性。”也有人使用 Ray-Ban Meta 在公众场合拍照,然后利用人脸识别、公共信息库等技术,快速查找到了被拍人的住址和号码。虽然在整个“泄露隐私”的过程中,AI 眼镜的摄像头仅起到拍照功能,原则上手机摄像头也能做到,但由于 AI 眼镜外形极其接近墨镜,使得偷拍变得更加容易。厂商配备的指示灯和快门声等提示功能,在明亮或者嘈杂的公众场合,效果也较为有限。

“拍照翻译功能使用起来也很麻烦,目前所有的 AI 眼镜都需要先拍摄再进行翻译,如果无法实现实时翻译,使用手机翻译不是更加方便快捷吗?”阿程表示。综合来看,目前 AI 眼镜仅适用于某些特定场景,比如旅行拍照、演讲题词,但阿程认为,“普通人公开演讲的频次很低,如果将 AI 眼镜作为出游必备物品,它的竞品就不是手机而是大疆这类电子产品,市场有限的同时,性能也很难超越后者。”他指出,智能眼镜必须取代手机 70% 的功能才能成为一款普适性产品,而这都需要借助摄像头来完成。

王晟预测,到今年年底,国内 AI 眼镜的总出货量达到四五百万台,已经是一个相当不错的数字了。这也使得厂商们不敢全力投入。AR 眼镜厂商的 AI 眼镜大多“发布未发售”,大厂的多条 AI 眼镜路线主要目的是寻找增量,本质上都是在为未来可能的爆发积累技术筹码。

行业未来的形态仍充满变数:是发展成为类似于手机的普适性产品,还是成为眼镜类时尚单品,又或者是针对特定场景的工具,目前大家也没有定论。

所以,也有从业者乐观估计,大厂进入 AI 眼镜市场后,会迅速对创业团队形成全方位的碾压,但创业团队可以通过差异化打法,争取生存空间。影目科技创始人兼 CEO 杨龙昇近期对媒体表示,他们认为 AI 眼镜是一个时尚单品,会催生出很多新的品牌,要做的是找到自己的目标人群。比如瞄准 25 – 35 岁的新中产人群,这类消费者对华为、小米的归属感没有那么强。这种细分策略,或许能为创业公司打开一条生路。而王晟曾在去年 AI 眼镜刚火时预测,2024 上半年主要是创业团队入局,它们下半年便陆续发布产品,大厂加入这一赛道则集中在 2024 年下半年到现在。各家产品在今年将迎来集中爆发,如今这一预测正在一步步成为现实。现在他判断,随着今年下半年各家 AI 眼镜陆续发售,最快到今年年底,这个市场将会逐渐明朗。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