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XO行业:创新药产业链上的掘金者

8次阅读

共计 1838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5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近期,医药相关上市企业陆续披露年中财报,业绩表现呈现出显著分化趋势。尽管创新药行业尚未走出寒冬,但 CXO(医药外包服务)板块却展现了强劲的增长势头。

截至 8 月 30 日,A 股已有 29 家 CXO 上市公司公布半年报,其中 21 家公司实现了净利润同比增长,占比超过七成。例如博腾股份和凯莱英等龙头企业,其营收与利润均实现了成倍增长。CXO 板块的整体表现仅次于体外诊断(IVD)和新冠疫苗,位列医疗健康领域的第三名。

CXO 行业的崛起

CXO 行业的兴起源于医药研发流程的专业化分工。一款创新药从研发到上市需历经药物发现、临床前研究、临床试验、商业化生产等多个阶段,耗资巨大且周期漫长。随着市场竞争加剧,越来越多的药企选择将部分环节外包给专业的 CXO 公司。

根据业务类型的不同,CXO 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 CRO(合同研究组织),专注于药物发现、临床前研究和临床试验。
  • CMO(合同生产组织),负责药品的代工生产。
  • CDMO(合同开发与生产组织),不仅提供生产服务,还涉及工艺开发与优化。
  • CSO(合同销售组织),帮助药企完成药品销售推广。

其中,CRO 和 CDMO 是当前 CXO 行业的核心组成部分。它们采用按项目收费的模式,不承担后续销售风险,因此具备较强的抗周期性。

全球化布局与竞争优势

许多 CXO 企业的创始人拥有海外医药研究背景,他们熟悉国际监管标准和跨国药企的操作模式。例如,凯莱英的创始人洪浩和康龙化成的楼柏良均有留美经历,回国后借助自身资源获取了大量初始订单。

目前,不少 CXO 企业已在全球范围内建立分支机构,如泰格医药通过并购等方式拓展国际市场,形成了覆盖五大洲的业务网络。尽管国内创新药行业发展迅速,但 CXO 企业的收入来源仍以海外为主,平均海外营收占比高达 70%,部分企业甚至达到 85% 以上。

这种现象的背后,是中国人力资源成本的优势。相较于发达国家,中国的研究生教育资源丰富,医药领域的人才供给充足,形成了显著的工程师红利。同时,全球领先的药品专利多集中于过去十几年内到期,跨国药企面临激烈的竞争压力,需要加快研发进度以抢占市场先机。因此,将部分非核心环节外包至成本更低的中国,成为他们的普遍选择。

国内市场的机遇与挑战

近年来,随着 MAH(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的推行,国内 CXO 行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该制度打破了药品生产许可与上市许可之间的绑定关系,允许科研机构独立申请药品批号,并委托有资质的企业进行生产。这一政策极大地促进了 biotech(生物科技)企业的崛起,也为 CXO 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市场需求。

然而,国内 CXO 企业面临的挑战也不容忽视。一方面,与海外客户相比,国内客户对成本敏感度较低,导致 CXO 企业的利润率受到挤压;另一方面,大型药企如恒瑞医药等通常具备较强的自主研发能力,选择外包并非出于成本考虑,而是基于战略考量。

产业链两端的价值体现

从 CXO 企业的业务布局来看,大多数企业集中于临床前和生产两端。临床前 CRO 和 CDMO 因其较高的技术壁垒和附加值,毛利率普遍维持在 40% 以上,而临床 CRO 则相对较低,约为 30% 左右。

临床前 CRO 专注于药物安全性评价和早期研发工作,这些环节对实验室建设和技术能力要求较高,具有一定的进入门槛。相比之下,临床 CRO 的工作内容相对简单,主要涉及志愿者招募、数据整理等事务性任务,增值空间有限。

CDMO 则位于产业链的末端,主要从事药品的商业化生产。不同于传统的代工厂,CDMO 需要参与药品的研发过程,包括配方设计、工艺优化等,这对企业的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此外,通过 cGMP 认证和国家环评也是 CDMO 企业必须面对的重要挑战。

一体化布局的战略意义

尽管 CXO 企业普遍聚焦于某一细分领域,但行业头部玩家已经开始尝试构建全产业链布局。例如,药明康德通过一系列并购整合,形成了涵盖药物发现、开发、生产直至商业化的一站式服务体系。这种一体化模式不仅提升了运营效率,还为客户提供了更加灵活的服务选项。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 CXO 企业在医药产业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其盈利能力依然受到上游跨国药企的制约。药品利润的大头仍然归属于欧美头部药企,而 CXO 企业更多地充当辅助角色。要想真正解决我国医药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还需进一步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和研发投入。

总体而言,CXO 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随着国内创新药企的崛起以及全球医药研发需求的增长,CXO 企业有望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未来,随着行业集中度的提升和技术实力的增强,CXO 企业将为中国医药行业的创新发展注入更多活力。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