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浪潮下,食品行业正经历的舌尖革命

3次阅读

共计 2507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7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科技正试图改变我们的食物形态。不妨畅想这样一个未来:餐桌上摆放着体外培养出的牛肉、五花肉、海鲜,通过电和二氧化碳合成的蛋白质食品,以及利用发酵技术制作的人造牛奶。从植物肉、细胞肉、3D 打印食品、昆虫蛋白、植物蛋白饮料、替代糖、增味剂,到生物学、食品工程学、机械工程学,科技正逐步渗透进食品这一古老行业,打破、重组、再造,食物正迎来诸多神奇变化。

据国际消费电子展的消费者技术协会(CTA)预测,到 2027 年,全球食品科技市场规模预计将超 3420 亿美元。这个庞大且充满想象力的市场,成为投资机构竞相追逐的重要战场。在 DealRoom 发布的《2022 年第一季度食品科技风险投资报告》中显示,2021 年是食品科技企业价值的高峰,虽 2022 年第一季度有降温趋势,但企业总价值仍达 1.1 万亿美元。

近一两年,食品科技公司数量增长显著,且受风险投资和食品巨头更多关注。相关数据显示,2020 年数家公司完成大额融资。在技术加持下,古老的食品行业正掀起一场舌尖上的革命。

食品迎来科技时代

2013 年,世界上首块体外培养出的细胞培养肉诞生,价值 30 万美元,由“细胞培养肉”之父、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大学组织工程学教授马克·波斯特创造。他将从牛颈提取的“肌卫星细胞”置于生物培养基中,使其自行分化、繁殖和生长。

在随后近 10 年,技术发展使细胞肉价格不断下降。2020 年,Mosa Meat 称其牛肉产品成本已降至每公斤 180 美元;2021 年,Future Meat Technologies 每份鸡肉产品(约 113 克)价格为 7.5 美元。2020 年,新加坡成为全球首个批准出售“清洁肉类”的国家。细胞肉离普通人餐桌越来越近。

数据显示,截至 2021 年底,全球有超百家细胞肉初创企业,其中 4 家位于中国。成立于 2021 年的极麋生物是目前最年轻的细胞肉公司。创始人曹哲厚本硕毕业于帝国理工大学航空航天专业,博士就读于爱丁堡大学神经学专业。

极麋生物团队 8 人分别有细胞生物、食品工程、机械等学科背景。凭借在建立无限扩增动物细胞、培养基开发、血管化组织培养、细胞载体开发等方面的丰富经验,仅用 4 个月就做出首块人工培养牛肉。不过,这仍是个处于萌芽期的领域。

据曹哲厚估计,以极麋生物目前研发生产进度,正式批量生产还需 3 年及四到五亿元资金投入。据悉,极麋生物目前培养肉成本约为每克几十元,预计 5 年内把成本降到一公斤 100 元才有足够竞争力。目前,极麋生物团队已于 4 月、5 月获得成本控制上的技术突破,使其产品能以较低价格适用于大规模生产,并已将无血清培养基成本降至每升百元级别。

MOODLES 的创始人朱沛然毕业于美国马萨诸塞大学阿默斯特分校机械工程专业,2019 年进入西湖大学攻读 3D 打印材料技术方向博士学位。MOODLES 将肉制品、植物蛋白、碳水、膳食纤维、维生素、微量元素等营养元素,通过分子料理技术做成食材,再用 3D 打印成型成米饭、面条等熟制主食。这一类型产品在中国乃至海外市场都无人涉足,所以他们的生产线只能自己从 0 开始搭建。

据朱沛然介绍,最初从 0 到 1 的研发落地过程非常困难。从创业启动至今一年半时间里,团队成功将实验室里的概念变为工业化解决方案,把传统主食近十几步生产工序压缩成两个环节,不仅大幅降低生产制造成本,还实现产能大幅提升。

甚至为更好模仿传统主食或劲道或软糯的口感,MOODLES 团队使用材料研究方法,通过物理测量构建基本数据库,然后通过生产调试,让新产品呈现与米面较为相似的口感。

新产品面世首先需监管部门认可。作为全新品类,既非米面又不是普通肉制品的 MOODLES 以“速冻调理肉制品”品类拿到食药监的生产许可证。有了官方认证,就可启动批量化生产。MOODLES 首座总投资额达 5 亿元的生产基地即将投入生产,该生产基地可实现年产约 5200 吨产品的生产能力。根据规划,MOODLES 还将于 2023 年年末开始二期工厂建设,预计可实现年产 2 万吨产能。

食品科技领域或将诞生下一个“苹果”

与外界认知不同,朱沛然不认为 MOODLES 是一家合成生物公司,“一般的生物合成技术,大多做的是原料替代、提高生产效率或降低供应链成本。但对于食品行业的下游以及消费端之间的交流,并没有形成太多推动力。”

在他眼中,用新技术贴近消费者端,满足消费者日益升级的需求,才具有更广阔市场前景。目前,MOODLES 的核心目标人群定位在对营养均衡方面需求更高的儿童、老人和特殊疾病人群。

很多孩子不爱吃肉,而以肉为主要原料做出来的面条,能满足孩子和家长在口味与蛋白质补充层面的多层需求;中国传统饮食偏爱碳水,但过高的碳水比例会造成糖尿病等风险。这时,一个低碳水、降低升糖风险、含有高蛋白质、价格低于肉类且仅比一般面食高 50% 的类主食产品,会更受老年人欢迎。

这对竞争激烈、鲜有真正创新的食品行业来说,是难得的“上新”机会。因此,MOODLES 在 To B 市场中得到很多厂商支持,从线下餐饮渠道、连锁餐厅、大型食品厂商,新型产品的设计和定制让很多传统食品品牌看到新的增长点。

“食品上的突破,也是生物上的突破。”在曹哲厚眼中,科技产品经历前面 10 余年爆发式发展,现已进入创新瓶颈期。而生物技术领域虽接过创新接力棒,但还未迎来真正划时代的企业。

传统食品企业大多是生产型企业,而非科技型企业。当生物技术进入消费领域,必然会产生一家像苹果一样的公司,在底层技术层面实现创新,改变原来的食物制作方法,曹哲厚认为这样的巨无霸必然会出现,仍有机会。

但新事物往往能给市场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以后吃肉可能会像喝奶茶,可以被设计,可以把过去不可能吃得到的肉,通过不杀生的方法做出来。”从文明角度看,曹哲厚认为,屠宰肉不会被彻底取代,但比例肯定会下降,未来人们可去吃一些没有心理负担的、更纯净健康的牛肉。

这不仅是一次食物科技层面的技术革新,更是一次人文理念上的探索。更短的生产时间,更少的污染和碳排放,更可控的生产和质量,在曹哲厚的想象中,食物科技会带领人们进入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时代。

“未来人类肯定会是一个星际的物种,而且我相信在 50 年内,会有人去到火星。行业里都在讨论,将来细胞肉也许有可能跟马斯克去火星,这是个挺有意思的未来。”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