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2246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6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汽车零部件行业的领军企业均胜电子正站在转型的关键节点。自 2011 年通过借壳方式登陆 A 股市场以来,均胜电子凭借十余年的密集并购实现了迅猛扩张,成功跻身全球顶尖汽车零部件供应商行列。
然而,随着全球汽车市场增速放缓,其传统业务受到冲击,促使公司加快向智能汽车领域转型的步伐。恰逢新能源汽车市场蓬勃发展,为转型创造了良好契机。目前,均胜电子已成功切入比亚迪、特斯拉、大众等主流车企供应链,服务全球 100 多个汽车品牌。
并购驱动下的成长与挑战
均胜电子创立于 2004 年,早期专注于生产附加值较低的汽车零部件,如发动机进气管和空调出风口。受限于产品技术含量低及行业竞争激烈,公司长期面临利润率偏低的问题,属于典型的传统零部件制造商。
转折发生在 2009 年金融危机期间,均胜电子抓住机遇,以较低成本收购了中德合资企业上海华德塑料制品公司。这次并购不仅使公司资产规模翻倍,还构建了涵盖外饰、内饰和功能件的三大业务体系,奠定了在国内主流供应商的地位。
随后,均胜电子迅速通过借壳辽源得亨在 A 股上市,正式步入资本市场。上市首年,公司再次完成对德国普瑞的收购,突破技术壁垒,顺利进入高端汽车电子领域。这一系列跨国并购让均胜电子成长为一家面向全球市场的综合型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同时涉足汽车安全与电子两大核心领域。
营收与利润的波动
通过并购整合,均胜电子实现了营业收入的快速增长,从 2011 年的 14.62 亿元跃升至 2024 年的 558.6 亿元,增幅超过 10 倍。然而,相较于 2019 年创下的 617 亿元历史峰值,近年来公司营收增速有所放缓。
在利润表现方面,虽然整体水平较上市初期有所改善,但 2018 至 2021 年间归母净利润连续下滑。近两年得益于业务调整和优化,盈利能力逐渐恢复,2024 年实现归母净利润 9.6 亿元。
这种业绩波动与公司业务结构密切相关。均胜电子目前聚焦于汽车电子和汽车安全两大核心板块。其中,汽车电子业务涵盖智能座舱、智能网联和智能驾驶等领域,2024 年贡献营收 170 亿元;汽车安全业务则以安全气囊、安全带等传统产品为主,同期营收达 387 亿元,占总收入的 69%。
转型中的机遇与困境
当前,均胜电子正处于业务发展的关键阶段。汽车电子业务虽发展潜力巨大,但占总收入比例较低,而作为主要收入来源的汽车安全业务却遭遇增长瓶颈。一方面,主要国家汽车市场趋于饱和,全球汽车销量增长乏力;另一方面,汽车安全产品的毛利率长期处于低位,近年鲜有超过 13% 的情况,2021-2022 年甚至低于 10%。
为应对上述挑战,均胜电子正在推进海外业务整合,包括关闭部分工厂并裁员,此举带来一次性支出近 5.5 亿元。与此同时,公司致力于优化组织架构和成本控制,同时探索新的发展方向。
并购扩张的资金需求
过去十年,均胜电子始终坚持通过并购实现业务转型,一方面推动传统汽车安全业务升级,另一方面大力拓展前景广阔的汽车电子业务。在此过程中,公司共发起 11 起跨国并购,累计耗资超过 300 亿元,先后将德国普瑞、美国 KSS、日本高田等国际巨头纳入麾下,因此获得了“A 股并购王”的称号。
这些并购行为虽然带来了显著效益,但也伴随巨大的整合压力。例如,2018 年收购日本高田资产(不含问题气囊业务)的交易额高达 15.88 亿美元,不仅使公司跃升为全球汽车安全行业第二,还面临复杂的整合任务,包括剥离不良资产、重塑质量管理体系以及协调全球范围内的业务运营。
为缓解资金压力,均胜电子近年来进行了多项反向资本运作。2020 年至 2024 年间,公司将智能座舱业务的部分股权注入香山股份实现证券化,累计获得 25.5 亿元资金;2024 年 3 月,还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为旗下子公司安徽均胜汽车安全系统融资 147.5 亿元。
港股上市的战略考量
均胜电子目前依然面临较大的资金需求,这也是其选择赴港上市的主要原因。回顾过去,A 股市场曾为公司的扩张提供了坚实支持。数据显示,2011 至 2023 年间,公司通过定向增发等方式累计融资超过 150 亿元,这些资金有力支撑了多次大规模并购活动。
此次港股 IPO 计划显示,募集资金将主要用于四个方向:新一代智能汽车技术研发与商业化、生产体系智能化升级、海外市场拓展以及战略性投资并购。这些规划与当前汽车行业智能化发展趋势高度契合。随着新能源汽车普及速度加快,智能座舱、智能驾驶等技术已成为车企竞争的核心要素,为均胜电子提供了重要的发展机遇。
目前,均胜电子正以再创业的态度布局具身智能领域。基于在汽车零部件领域的深厚积累,公司已经开始为车企及其他机器人企业提供核心零部件,并计划构建“采集 - 训练 - 应用”的全产业链能力。然而,这一领域竞争异常激烈,特斯拉、广汽、小鹏等头部企业以及众多零部件供应商均已加入战局,竞相争夺千亿级市场。
尽管均胜电子已实现向头部人形机器人企业的样品交付,但其商业化进程相对滞后,预计比特斯拉等领先企业晚 2 - 3 年。要实现规模化量产和市场化应用,还需克服关键技术突破和产能建设等多重障碍。
持续的研发投入是应对竞争的关键。然而,与行业领先者相比,均胜电子的研发投入仍有提升空间。2024 年,公司研发投入约 37 亿元人民币,研发费用率为 6.6% 左右,低于博世的 8.5% 和大陆集团的约 10%。
总体而言,均胜电子正站在汽车行业智能化的浪潮之上,机器人相关概念也颇受资本市场青睐。或许在港股市场,公司能够获得更多关注和支持。从市值角度来看,均胜电子曾在 2014 年突破 300 亿元,截至 2024 年 4 月 9 日已回落至 204 亿元左右。在冲刺港股的过程中,市场有望重新评估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