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监督“算法监工”:剖析职场算法管理利弊与规制

3次阅读

共计 770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2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脸书解雇 60 名员工的新闻引发关注,因其裁员由算法决定。最初报道称是“随机”挑选,后有被裁员工爆料是按绩效考核,而绩效考核依据工作电脑监控程序记录,如电脑不活跃时间等。这种算法管理员工的方式并非个例,职场管理算法越来越多,亚马逊、国内众多企业都在采用,相关创业项目也受追捧。

职场算法的问题

算法充当“监工”带来诸多问题。以亚马逊为例,其仓储物流员工监督系统恶名昭著,且还有十多项劳动力监控软件,员工数据可能泄露到第三方企业,谷歌也购买了七种职场监控软件。

应用职场算法的利与弊

职场管理应用算法有好处,对企业主可节约成本,对员工若算法合理能实现考核公平,排除主观因素和身份歧视干扰。但像脸书、亚马逊那样用严苛算法管理员工,是企业出于自身利益对员工的剥削,根源是企业和雇员在劳动力市场的不对等地位。

难管,但不得不管

算法使用频繁,其产生的问题受重视。企业监控员工有一定合理性,基于管理权、财产权及履行责任义务等原因。但算法监控涉及法律和伦理问题,可能损害员工人格权、侵犯通信自由和秘密、引发人生和财产安全损害,所以要将企业此类行为纳入规制体系。

如何规制职场算法

规制职场算法监控问题有三条路径。一是从个人信息保护入手,明确员工权利,划定企业算法监控界限,如目的限制原则、“合理隐私期待”等;二是从算法规制入手,保持算法透明,限制算法在员工管理中的应用,进行预防性评估,问责不当使用算法行为;三是对劳动力市场的反垄断,防止企业滥用市场力量。这三条路径可配合使用。

DAO:另一条道路

应对职场监督算法问题的另一条思路是从组织内部突破,如 DAO 这种新的组织形式。DAO 是“去中心化自治组织”,与用算法监控员工的企业有本质区别,其资本属于成员,成员是主人,算法规则由成员民主制定,算法提供激励方案,能调和成员与组织利益冲突,未来或能让算法监控调节人成为可接受做法。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