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机厂商为何扎堆IoT?万亿市场机遇与挑战解析

3次阅读

共计 1118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3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市场趋于饱和,各大厂商纷纷将目光投向了物联网(IoT)领域。尽管苹果、小米、华为等品牌已在 IoT 领域展开布局,但这一新兴市场的机遇与挑战同样显著。

据 IDC 数据显示,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自 2017 年以来呈逐年递减趋势,2021 年仅小幅回升。面对存量市场的压力,手机厂商亟需寻找新的增长点,而 IoT 市场因其万亿级潜力成为关注焦点。尤其是在消费物联网领域,预计到 2026 年中国市场规模将达到 2640 亿元。

手机厂商为何扎堆 IoT

首先,IoT 设备天然依赖手机作为中枢控制平台。手机厂商凭借庞大的用户基数和高频次使用习惯,具备天然优势,可轻松将用户引流至 IoT 生态系统。其次,IoT 设备的核心技术与智能手机类似,如 5G 通信模块的引入,使手机厂商在研发上更具经验积累。此外,IoT 设备的广泛应用场景为手机厂商提供了丰富的商业想象空间。

然而,IoT 并非一片蓝海。一方面,市场高度分散,家电巨头如海尔、美的,以及互联网巨头如阿里巴巴、腾讯等均涉足其中,导致竞争异常激烈。另一方面,各厂商构建的封闭生态壁垒严重阻碍了跨品牌设备间的互联互通,抬高了消费者的迁移成本,使后发企业难以追赶。

以苹果为例,其 HomeKit 平台虽然起步较早,但由于生态封闭,全球范围内支持的硬件设备数量有限,至今仍未形成广泛影响力。这种孤立性限制了 IoT 设备的普及速度,也让用户体验大打折扣。

技术难题与现实困境

从技术角度来看,IoT 设备的互联互通仍面临诸多障碍。目前,多数智能家居产品仅限于单品牌内部的简单联动,跨品牌协作依然困难重重。同时,消费者对“万物互联”概念的认知尚处于初级阶段,真正意义上的智能化场景仍未普及。

以智能家居为例,理想的使用体验应包括灯光、窗帘、咖啡机等设备的无缝协作。然而,由于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许多设备在安装后无法正常运行,甚至需要额外配置复杂的控制中心。这种低效的用户体验极大地削弱了 IoT 设备的吸引力。

此外,IoT 设备的盈利模式尚未清晰。相较于手机销售的直接收益,IoT 设备更多依赖后续的服务收入,而后者通常需要长期投入。这也使得部分厂商在短期内难以看到明显的回报。

IoT 是否是智能手机厂商的必选项

尽管 IoT 被视为智能手机厂商的第二增长曲线,但这一市场并不一定适合所有人。以小米和华为为例,这两家公司在 IoT 领域的投入虽大,但并未显著改善其整体业绩。相反,部分后入场的企业如 OPPO、vivo,在 IoT 领域的表现相对低调,难以复制其在手机市场的辉煌。

总体而言,IoT 市场虽具有巨大潜力,但其高度分散的竞争格局和技术门槛限制了企业的扩张速度。对于手机厂商而言,IoT 无疑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领域,但能否借此开辟新的增长路径,仍有待时间验证。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