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能否成为优秀员工,全看你如何管理

4次阅读

共计 3277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9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深夜加班时,对着屏幕眼睛酸涩,打开 ChatGPT 输入“帮我写一份人工智能行业分析报告”,满心期待能一秒变身麦肯锡咨询。结果呢?呈现眼前的报告充斥陈词滥调,像高中生应付作业的水文,毫无洞见,更没有可用的数据与观点。于是你失望地关掉窗口,咬牙继续熬夜。

但这场景是不是似曾相识?就像张总对新来的助理小王说“帮我做份客户分析”,小王忙活一整天,交上来的却完全不是张总想要的。张总可能会觉得现在的年轻人不靠谱,可真正的问题或许是,张总为何只用一句话交代任务,却期望员工读懂他的心思?

有个想法可能会改变你看待 AI 的方式:你不是 AI 的用户,而是 AI 的老板。这听起来平淡无奇,细想却如醍醐灌顶。不是“用 AI”,而是“雇了一个叫 AI 的员工”。这个员工智商 130,记忆力惊人,学习速度飞快,但有时像刚入职的新人,需要你的指导。它优点突出,缺点也明显。当把 AI 视为工具,会对其局限性失望;当视为团队成员,就会思考如何更好地引导和利用它。理解这一点,AI 使用效率能提升 10 倍。下面分享三个实用的“管理 AI”招数。

01 因材施用:发挥 AI 长处,而非苛求完美

常听到身边人抱怨:“这个 AI 总生成偏见内容,那个 AI 画的手指有问题,还有一个语法错误百出……简直是半成品,AI 革命还早着呢!”李总尝试用 AI 制作培训课程,试了五六个工具后放弃,重新找真人录制。问他为何不继续,他不耐烦地说“太多缺陷,不可用”。有趣的是,李总公司里 14 名员工也都不完美。金牌销售每周迟到三次但成单率最高;设计师性格孤僻却创意无人能及;技术总监代码能力一流但沟通困难。李总不因员工短板解雇他们,却因 AI 不完美就全盘否定。这就是双标。用 AI 就像用人,没有完美工具,只有合适管理。AI 不是万能工具,而是有特长的员工。关键是学会用其长处。

我把自己看作有“数字员工团队”的老板,每个成员各有所长。DeepResearch 像有研究癖的“老学究”,给它一个命题,能钻研出两万字报告,每个数据都有出处。虽每月要付 200 美元“工资”,但它值得。Google 的 Gemini 像全才“应届生”,理解力超强,上下文窗口大。把一份三小时访谈记录给它,说“提炼关键见解,做成演讲框架”,几秒后就有层次分明的纲要。不过若让 DeepResearch 处理访谈记录,会深陷细节;让 Gemini 做市场调研,又因无法查询实时数据而显得肤浅。每个 AI 都有“特长档案”,了解它们就像了解团队成员。

这让人想起寓言:大象无法爬树,猴子不能游泳,判断动物能力要看其在合适环境中的表现。工具是被动的,管理是主动的。工具有固定功能限制,管理关注如何在现有条件下最大化效果。优秀管理者不会让鱼儿爬树、猴子潜水,懂得把人放在合适位置。用 AI 也一样,了解其特长,给合适任务,才能获最佳结果。不是 AI 不够好,而是没把它放对位置。

02 有效指令:清晰沟通,让 AI 明白你的需求

部门经理王总对刚毕业的实习生说:“下周要给客户做汇报,你帮忙准备个材料。”周末实习生熬夜赶工,周一自信满满交付。王总一看脸色变了:“这完全不是我要的!我需要的是行业数据,不是产品介绍!”实习生委屈地说:“但您只说‘准备材料’啊……”

同样,你对 ChatGPT 说:“给我写个美团的商业分析。”结果也会失望。问题不是实习生能力不行,也不是 AI 不够智能,而是沟通方式有问题。当只说“准备材料”或“写个分析”时,忘了说明分析目的、目标受众、格式长度、重点关注方面、可用参考资料等。对人类员工需详细沟通,对 AI 为何只用一句话就期待完美结果?清晰指令胜过模糊期待,对人类和 AI 都适用。好老板不是期待员工读心,而是学会清晰表达。跟 AI 沟通也如此。

上周我要一份数字人行业分析,没简单说“给我分析数字人行业”,而是详细“交代任务”:“请帮我分析数字人行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包含:1)中国与海外技术路线对比;2)客服、教育、营销等主要应用场景分析;3)近两年在生成质量、实时性和交互能力上的技术突破;4)主要玩家及融资情况;5)用户接受度变化。如有可能,请结合案例并给出未来 1 – 3 年预测。”结果得到一份有深度、有结构的分析,90% 内容可直接使用,只需核实少量数据。它还提出我没想到的视角,如数字人伦理问题和隐私保护趋势。就像优秀员工不仅完成任务,还提供额外价值。你的提问决定 AI 上限,AI 能力决定回答下限。清晰指令是优质输出前提,对人类和 AI 都适用。

你可能会说:“问题是我自己也不太清楚要什么啊!”这恰恰点出核心:管理人或使用 AI,自己都不清楚想要什么,怎能期待对方准确交付?解决方法是当不确定需求时,进行对话式梳理。比如:“我需要关于数字货币的分析,但不确定该包含哪些方面。你能提建议帮我明确需求吗?”通过这种方式,AI 能帮你厘清思路,得到满意结果。与其抱怨 AI 不懂你,不如学会表达更清晰。模糊需求带来模糊结果,不要期待 AI 读心,要学会表达需求。

03 人才迭代:与时俱进,优化你的 AI 团队

想象某公司用了五年同一套销售话术,研发团队对行业新技术视而不见,市场部门推广方式停留在 2015 年……这样的公司结局可想而知。管理中明白“优胜劣汰”重要性,使用 AI 的方式也应与时俱进。

我自己的 AI“用工史”就是不断优化团队的记录。2023 年 5 月被 GPT – 4 震撼,“雇佣”了它(月薪 20 美元)。后来 Claude 出现,文字组织能力惊人,经几轮“面试”后,把 GPT – 4“调岗”,将主要写作任务交给 Claude。又“招聘”了全能型助手 Monica,处理日常琐事方便。DeepResearch 的深度研究能力让我惊艳,虽“薪资”不菲(月薪 200 美元),但能替代至少 10 小时人工研究,很值得。最近,Google 的 Gemini 2.5 测试版智商测试达 130,超越多数人类,虽还在“实习期”(免费),但潜力无限。AI 工具升级速度远超人类,最爱可能三个月后就过时。这就像优化团队,新人加入,老将调整,保持最佳阵容。

通过“管理思维”转变,给 AI 们分配了不同“职位”:GPT – 4 是创意总监,Claude 是文案主管,Gemini 是研究分析师,DeepResearch 是首席研究官,Monica 是全能助理,Perplexity 是资料专员。每次遇到任务,思考“这项工作该交给哪位数字员工完成最合适”。AI 不是单一工具,而是需精心组建的数字化团队。把这句话记在心里,会发现 AI 使用新境界。

AI 工具迭代速度比人类职场发展快十倍。不保持尝试新工具的习惯,会被懂得“组建最强 AI 团队”的人甩在后面。不要只用一款 AI,要组建“AI 员工团队”,让它们竞争,优胜劣汰。特别是在 2025 年 AI 爆发时代,几乎每周有新模型问世,每次更新可能带来显著提升。比如 2007 年买了 iPhone 后十几年不换,现在肯定不好用。AI 工具也如此,三个月前的“最强 AI”可能已落后。在 AI 世界,忠诚可能是负担,持续尝鲜才是王道。我们对工具没有感情债,只有效率与价值。要保持开放心态,让最优秀的 AI 为你所用。

04 写在最后:成为数字时代的“伯乐”

常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在 AI 爆发时代,我们不仅需要更好的 AI,还需成为数字时代的“伯乐”,即能发现、培养和引导 AI 潜能的人。AI 不是工具,而是智能协作者。你不是用户,是管理者。

当把 AI 当作员工而非工具,思路会从“这个 AI 能做什么”转变为“我如何让这个 AI 为我所用”。会更注重沟通、清楚表达需求、发挥其长处、耐心指导其成长。真正的 AI 革命不是技术突破,而是人类思维方式转变。因材施用、有效指令、人才迭代,这是管理 AI 的三大法宝。

想想几千年前人类驯服马匹的过程。一开始,马是难以控制的野兽;后来,人们了解马的特性,与马建立沟通,马成为人类重要伙伴,甚至改变文明进程。今天的 AI,就是数字时代的“千里马”。下次对着 AI 失望时,问问自己:是 AI 不够好,还是我没能成为好的“AI 伯乐”?因为在充满变数的 AI 时代,唯一确定的是:好的老板,永远比好的工具更重要。把 AI 当成工具,它就只是工具;把 AI 当成员工,它就有机会成为伙伴。而这个选择,在你手中。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