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2482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7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英伟达在 2025 年 3 月 18 日举行的 GTC 大会看似平淡,但细节中隐藏着许多亮点。公司创始人兼 CEO 黄仁勋带来了一系列新动态,包括未来芯片的路线图和技术布局。尽管市场预期已提前消化了部分消息,英伟达股价仍在演讲后遭遇压力,受宏观环境和市场情绪影响,股价下跌了 3.3%。
刚结束演讲,我们第一反应觉得相比去年,现场气氛没有那么激动,PPT 也出现了不少小错误,整体感觉略显平淡。但与一些投资机构和芯片行业人士交流后,发现他们仍然对英伟达的发展战略充满信心。大家普遍认为,英伟达继续与竞争对手拉开差距,稳步推进各种布局,尽管短期股价承压,但未来潜力依旧巨大。
本文将结合多方观点,深入解读英伟达在此次 GTC 上的新布局,特别关注它如何持续扩大护城河。在“横向扩展”和“纵向深化”两个方面,英伟达的战略布局究竟有什么亮点?它能否在 AI 市场迈入“推理”阶段继续领跑?以及未来的生态构建和市场格局会怎样演变?
一、横向拓展与纵向布局:筑牢核心护城河
黄仁勋在演讲中多次强调,英伟达不再单纯依靠 GPU 芯片,而是提出了“Scale Up and Scale Out”的宏大叙事。这里的“Scale Up”指的是“纵向扩展”,通过 NVLink 技术将单一系统提升到极致的算力;而“Scale Out”则是“横向扩展”,借助新发布的硅光技术 CPO(Co-packaged Optics,光电一体封装交换机)实现数据中心算力集群的快速扩张。
在 AI 推理逐步进入“推理”时代对算力的强烈需求下,这两大策略将共同构建新一代的 AI 算力生态。这意味着英伟达在深耕芯片性能的同时,还致力于在基础架构和网络互联方面加码,形成坚实的护城河。
二、芯片路线图:保持稳健的技术演进
黄仁勋在演讲中公布了未来几代芯片的详细路线图:从 Blackwell 到 Blackwell Ultra,再到 Vera Rubin、Rubin Ultra,最终到 2028 年的 Feynman 架构。每一代芯片的命名都代表着 GPU 的数量,从而体现出体系的扩展和性能的提升。
例如,2025 年下半年出货的 Blackwell Ultra NVL72,集成 72 个 GPU,性能比前一代提升 1.5 倍。而未来的 Vera Rubin NVLink144 将是 Blackwell Ultra 的 3.3 倍,更令人期待的是 2027 年推出的 Rubin Ultra,将带来 14 倍的性能飞跃。黄仁勋强调,这些路线图的性能提升符合市场预期,传达出英伟达稳中求进、持续交付高性能产品的战略信号。
三、技术创新:硅光、CPO,推动数据中心变革
在“横向布局”方面,硅光技术 CPO 的推出成为最大亮点。它将传统铜线互联升级为硅光线路,不仅大幅提升能效、降低成本,还极大改善了数据中心内的通信速度与可靠性。通过硅光技术,英伟达能够实现百万级 GPU 的集群部署,加快 AI 训练和推理的速度与成本控制。
行业内部消息显示,硅光技术从 2000 年前后开始研发,英特尔曾是这项技术的主要推动者。如今,英伟达利用自有技术,将硅光应用于数据中心,极大提升集群的通信效率。其新物理交换机 Quantum-X,采用 ASIC 封装硅光模块,将光信号直接输入交换机接口,降低成本与功耗,预计在未来大规模部署中发挥重要作用。
业内专家指出,训练阶段关注时间成本,推理阶段最看重的是成本效率,CPO 的出现正好满足这两端的需求。未来大型模型训练中,多个 GPU 集群的高效协同能力,将依赖于硅光和高带宽互联技术的持续突破。
四、软件生态:打造推理“第二个 CUDA”——Dynamo
除了硬件布局,软件生态也成为英伟达布局的重中之重。黄仁勋推出的全新开源推理软件 Dynamo,被视作“第二个 CUDA”。它旨在优化推理部署,提升计算效率,降低成本,为 AI 推理赋能。
Dynamo 的核心创新包括 GPU 规划器、智能路由器、低延迟通信库和显存管理器。这些技术共同作用,实现动态 GPU 调度、请求智能路由、高效通信与存储管理,从而极大提高推理任务的吞吐量和资源利用率。据测试,Dynamo 能够在相同硬件基础上,提升大模型推理性能超过 30 倍,同时显著降低每个推理请求的成本。
行业分析普遍认为,Dynamo 的出现有望成为英伟达在推理市场的又一护城河,与 CUDA 一起巩固其在 AI 领域的领先地位。它不仅是技术升级,更是英伟达生态系统的深层布局,为未来 AI 市场的快速扩大提供支撑。
五、市场格局:英伟达能否持续领跑?
尽管英伟达在芯片性能和软件生态方面稳居行业领先,但在推理市场的竞争正变得愈发激烈。AMD、谷歌 TPU、Groq 以及 ASIC 厂商都在积极布局,试图分食市场份额。
行业评论指出,英伟达的优势源自于完整的生态体系、强大的软件支持和持续的技术创新。AMD 虽然在显存容量和性价比上有优势,但在软件生态和集群互联上仍处于追赶阶段。谷歌的 TPU 和 Groq 的 ASIC,每个都有特定场景的优势,但都难以撼动英伟达已建立的护城河。未来,ASIC 将与 GPU 共存,形成多元竞争格局,英伟达凭借生态优势依然有望保持行业领先。
此外,英伟达正大力推进“推理优先”的战略,从市场份额到技术研发都全面布局。业内普遍预期,随着企业和云厂商对推理性能的需求不断攀升,英伟达的持续投入将使其在未来几年内保持领跑地位。
六、未来展望:全生态“超级碗”模式下的赢家可能是谁?
黄仁勋强调,“全生态布局”是英伟达未来的重要战略。通过建设云端、企业和机器人等多场景的基础设施,英伟达正努力打造一个“为每个行业服务的 CUDA-X”生态体系。从量子计算、自动驾驶、仿真平台等多个前沿领域布局,力求成为每个行业的算力支柱。
他还比喻即将到来的 2025 年 GTC 盛典为“超级碗”,意在展现英伟达生态的全面大融合。“每个人都是赢家”的理念,意味着在英伟达建立的生态体系中,合作伙伴、客户甚至终端用户都能从中受益,共同推动行业数字化转型与创新。
未来,随着 AI 数据中心支出预计突破万亿美元,英伟达的战略布局将持续深化,市场格局是否会如行业预期那般最终由其主导,仍需观察新技术应用和行业合作的动态发展。无论如何,英伟达正以长远的视角和创新驱动力,稳步迈向下一个黄金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