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丰收节,京西稻焕发新活力

2次阅读

共计 1191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3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创新开启丰收盛典

9 月 23 日,2022 年北京·海淀“中国农民丰收节”在京西稻智慧农场示范基地盛大启幕。这次活动以“庆丰收 迎盛会”为主题,涵盖启动仪式、农副产品与农业品牌宣传、农耕文化体验及乡村美食展示等多个环节,全面展现了海淀区农业的最新进展、农村面貌以及农民的幸福生活。政府部门、科研机构、企业和群众代表齐聚一堂,共话丰收与发展。

丰收背后的数字力量

活动正式开启后,海淀区副区长发表致辞,强调海淀贯彻乡村振兴战略,保障粮食安全。区内粮食种植面积达到 7324 亩,蔬菜种植面积 6933 亩,产量较去年显著提升,实现全面丰收。同时,京西稻智慧农场示范基地等多处农业科技应用项目纷纷投产,促进农业向规模化、标准化、科技化、品牌化升级转型。

厚重的京西稻文化传承

中国农业科学院副研究员详细介绍了京西稻的悠久历史。作为北京市海淀区上庄镇的特色产品,“京西稻”是一款地理标志农产品,其种植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到了东汉时代已有确切记载,辽金时期京西稻已与江南米齐名。明朝迁都北京后,周边稻作开始为皇宫供应。清朝时,京西稻种植被列入“官田”,由皇帝亲自开垦,利用玉泉山山泉水灌溉,体现了皇帝“以农为本”的治国理念。京西稻不仅是皇家贡品,还入选了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近年来更成为故宫文创店的爆款特产。

智慧农场打造数字农业样板

2022 年春季,海淀区政府联手中关村科学城和科技企业博创联动,在上庄镇 405 亩京西稻种植区建设了智慧农场。通过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无人驾驶等前沿技术,打造了从耕种到收获全过程无人作业的农机体系,建设了精准种植物联网系统和数字化综合管理云平台,实现了京西稻种植的智能化、数字化转型。智慧农场还配备全过程质量追溯系统和综合运营指挥中心,成为北京首个集技术与服务于一体的三产融合智慧农业示范区。

科技与人才齐驱发展

农业科技的推广离不开新生代农人的参与。只有让更多有知识、有文化的青年意识到农业科技的重要,接受新理念和设备,才有望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为此,京西稻智慧农场获评海淀区中小学学农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吸引青少年实地观察农业科技发展,培养未来农业新力量。

智慧耕作成就丰收希望

经历春耕,整个耕作过程实现了智能农机的数字化操作,包括耕整地、智能插秧以及夏季的植保机械除草和灭虫。京西稻智慧农场正向从传统人工管理转变为远程数字智能管控迈进,大幅提升了农业生产的管理效率和决策水平。通过精准化、标准化和数字化,农场实现全天候、全过程、全空间的智能管理,打造出一个可复制推广的无人农场范例,为科技农业树立了示范标杆。

传承与科技携手振兴乡村

拥有深厚历史底蕴的京西稻如今搭载上科技的翅膀,迎来崭新的丰收时代。科技不仅赋予农业全新的发展动力,也推进了农业现代化进程。京西稻文化的传承与农业科技的融合,将持续助力乡村振兴,形成产学研用协同发展的新格局,推动农业向更高质量、更智能化方向迈进。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