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1105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3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英伟达的转型里程碑
在 GTC 主题演讲之后的对话中,英伟达创始人兼 CEO 黄仁勋表示,今年的 GTC 标志着公司从传统的计算机技术公司向 AI 基础设施公司的重大转型。这一转变不仅对英伟达自身意义深远,也代表了整个行业的发展方向。
黄仁勋指出,今年的 GTC 展示了数据中心角色的深刻变化——从单纯的存储和计算中心演变为 AI 工厂。这种转变预示着一个全新产业的诞生,吸引了众多企业、开发者、行业和国家的关注。
CUDA 生态的独特优势
在问答环节,黄仁勋被问及 CUDA 生态是否会受到开源趋势的冲击。他强调,CUDA 虽然是封闭的体系,但其开放性使得任何人都能使用。他自信地表示,CUDA 不会受到开源潮流的威胁,因为他坚信 CUDA 的价值和技术壁垒。
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
黄仁勋进一步阐述了英伟达作为基础设施公司的定位。他提到,英伟达不再只是制造芯片,而是致力于建设 AI 基础设施,这需要提前两年规划和投资。他表示,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全球协作,英伟达希望通过提前发布四代产品计划,引领行业发展。
此外,黄仁勋强调了英伟达作为 AI 工厂的角色。他指出,AI 工厂的目标是帮助客户实现盈利,而不仅仅是生产芯片。英伟达的产品和服务已经达到了物理极限,这使得其性能优化对客户至关重要。
中国市场的潜力与挑战
针对中国市场,黄仁勋坦言,尽管地缘政治因素带来挑战,但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 AI 研究人才库,这是毋庸置疑的优势。他对中国 AI 研究者的贡献表示赞赏,并希望继续保持这种优势。
黄仁勋还提到,英伟达的供应链在全球范围内分布灵活,尽管短期内关税影响有限,但公司仍需增强本地制造能力以应对长期挑战。
软件驱动的未来
黄仁勋指出,英伟达的成功不仅在于硬件,更在于其软件实力。他强调,英伟达实际上是算法公司,拥有全球领先的算法研究团队。例如,公司在物理算法、计算光刻、AI 模型等领域均处于领先地位。黄仁勋认为,这种全面的系统能力是英伟达快速创新的核心。
他还提到,未来的 AI 发展需要关注数据策略、训练策略和使用策略。特别是在物理 AI 领域,如何引导 AI 进行物理化推理是一个重要课题。
AGI 与智能化未来
对于 AGI(通用人工智能)的发展,黄仁勋认为,尽管花销巨大,但全球在 AI 基础设施上的投资是必要的。他提出,AI 的本质是“智能制造”,未来应将更多资源投入到 AI 基础设施建设中,以推动全球经济发展。
他强调,AI 不仅是数据中心的延伸,更是制造业和其他领域的核心驱动力。他认为,全球每年在资本支出上的巨额投入应更多地聚焦于 AI 领域,这将有助于加速智能化进程。
最后,黄仁勋总结道,英伟达的转型不仅是公司的战略选择,也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他感谢所有参与 GTC 的人,并祝愿大家度过一个精彩纷呈的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