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3361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9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攀升,致使众多消费者深陷“睡不着”“睡不好”的恶性循环。《2022 中国睡眠研究报告》表明,国内高达 94% 的人未达健康睡眠标准,15% 的人群患有睡眠障碍相关疾病。当下用户需求明确,渴望睡个好觉,且有睡眠问题的人群基数不小,用户教育成本较低。然而,睡眠问题诱因繁杂,生理、心理、天气、饮食、各种刺激因素等皆有可能,所以高效满足该部分用户需求并非易事。在此背景下,国内智能睡眠行业迎来发展契机,各类具备睡眠监测、按摩等功能的智能床垫应运而生,成为不少消费者的新选择。
据天风证券统计,2014 年至 2020 年,国内智能电动床市场规模从 7.72 亿元增长至 21.77 亿元,预计到 2027 年将达 42.87 亿元。尽管智能电动床只是智能睡眠的一个环节,但其迅猛发展彰显出国内部分消费者已开始重视智能睡眠。天眼查数据显示,近 5 年来我国睡眠相关企业注册数量迅速上涨,超 2500 家企业旗下有睡眠相关产品,加上华为、小米等手机巨头入局,国内智能睡眠市场迎来重大发展机遇。未来,预计会有更多企业入局,推出更多利于用户睡眠的产品。不过,看似蓬勃发展的智能睡眠市场,实则存在诸多问题,其能否在未来几年成为蓝海,尚未可知。
谁在推动智能睡眠市场?
早在智能睡眠概念提出之前,部分家居企业就尝试通过改变床垫 / 枕头材质、柔软度等来改善用户睡眠,但这种被动且既定的解决方案或产品,不符合改善用户睡眠的需求,且当时价格较高,给消费者留下不佳印象,导致人们认为依靠一张床垫或一个枕头改善睡眠是无稽之谈。
随着技术更新,市面上出现了不少专为助眠的智能产品,主要分为以下三类:
电子助眠产品 :多数消费者对智能睡眠的印象可能还停留在智能床垫或智能枕头,实际上,市面上存在多种智能助眠产品。据《中国智能睡眠白皮书》统计,智能助眠产品种类繁多,涵盖从头到脚的各类产品,如智能助眠灯、智能香薰、智能闹钟、智能眼罩以及助眠机器人等。这些产品大多通过改善睡眠环境提升用户睡眠体验,但多为被动改变,不易被用户察觉,因此在销量和口碑方面,比智能床垫 / 枕头等大件产品要低。
电动智能床 :这是市面上常见的智能床具类型,很多人最初见到它是在医院,它与医院电动病床有相似之处,能通过内部电机使床垫“变形”,类似阳台上的躺椅。医学调查显示,腿部翘起有利于下半身血液回流,对预防下肢静脉曲张有一定效果。此外,还有一种通过改变床垫内部气垫调节床垫包围感的智能床垫,但因造价过高,售价非普通人能承受,短期内未能普及。
数据分析型智能床 :这类床垫内置多种传感器,可收集用户睡眠时的周边环境温度、湿度、用户心率、体温等数据,并据此建立用户个人生物算法模型,提供更适合的睡眠环境。例如,使用可采集数据的睡眠枕头或床垫,与室内灯光、门窗、空气净化器、新风系统等关联,记录睡眠时周围环境情况并分析,打造最催眠氛围,配合智能床垫助用户快速入眠。甚至还有产品能识别人体睡姿和睡眠习惯等数据,计算出适合用户睡眠的压力分布、床垫软硬度等。名为 HEKA 的厂商推出了此类产品,经过多次迭代升级,具备了较高的可靠性和实用性。其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主推产品是世界上唯一可整夜随顾客身体变换适应脊椎曲面的床垫,是 AI 床垫的发明者,能在不打扰的情况下,管理每个睡姿下的健康支撑,减少神经分布和关键血管压迫,优化颈椎与腰椎承托,提升血液循环,保持呼吸通畅。此外,得益于 AI 调节对床垫体验感、舒适感、健康感的提升,HEKA 在线下认可度较高,进店率、体验率、成交率均高于行业水平。总之,如今主流智能睡眠与前者最大的区别在于“智能”,主要依靠人工智能与医学领域结合帮助用户入睡,即通过监测 + 干预,连续监测用户睡眠周期和睡眠事件,在关键时点主动干预、精准调控,实现快速入眠、加深或延长深度睡眠、实时止鼾等。
为何大家不愿尝试?
尽管市面上有众多实用的智能睡眠产品,但大部分消费者仍倾向于购买传统床具,原因如下:
首先,改善睡眠质量缺乏明确统一的评判标准,效果难以衡量。若用户无法直观感受到使用产品后的改善,就难以解决失眠群体的痛点。
其次,产品同质化严重,品类虽丰富,但质量参差不齐,常被消费者吐槽为“智商税”。
再者,价格因素是主要障碍。以床垫为例,市面上搭载睡眠系统、记忆棉等智能床垫价格普遍在 8000 元以上,带心率、睡眠数据监测的产品更是超一万元,这对多数消费者来说是巨大开支,没人敢轻易尝试,担心成为智商税产品。
此外,智能床垫本身存在诸多问题。产品方面,达到相应水平不仅需要性能和 AI 处理能力强的处理器,开发者还需针对不同环境适配,持续进行产品迭代和优化,开发时间长。而且用户睡眠状态差异大,突发情况可能使处理器难以“理解”,导致监测出现不可控现象,数据准确度与预期相差甚远,很多功能和参数需用户手动调节,无法根据实际睡眠情况动态调整。智能床垫虽呼应了消费者对睡眠焦虑的情绪,但目前市场上的产品能否真正帮助人们入睡或睡得更好,还缺乏足够的技术和数据支撑。新老品牌及整个智能床垫市场目前仍处于发展和探索阶段,解决这些问题不仅需要技术进步,还需在用户教育、结构设计、产品安装等多方面加大研发力度,难度进一步增加。
其次,在构建完整睡眠场景方面,市面上能独立构建睡眠生态的企业不多,多数厂商依靠小米、华为、涂鸦智能等厂商推出的协议与卧室其他家电联动。且双方合作尚处发展期,难以根据用户需求提供相应解决方案,更无法在用户“无意识”状态下提升睡眠场景舒适感。
最后,用户理念也是问题所在。睡眠过程中的健康,用户主观认为不是刚需,或感知不到,即便进行健康监测,也不能快速解决问题,因此大部分消费者不愿买单,用户教育成本较高,可能还需多年发展,才能让更多用户接受这类产品。
所以,智能睡眠市场在国内未能掀起大的浪潮也在情理之中。目前市面上真正能彻底改善用户睡眠的产品寥寥无几,在未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之前,智能睡眠市场只会是小部分消费者的选择。
智能睡眠的前景是一片光明,还是?
或许在我们看来,智能睡眠行业发展速度较为缓慢,但从行业角度看,其前景依然广阔,很可能是未来几年增长速度最快的市场之一。随着越来越多厂商入场,智能睡眠市场的目标用户将从高端消费人群逐渐下沉至中产、新中产及普通大众消费群体。
关于智能睡眠市场的现状及未来等问题,曾采访《今日家居》的高单单老师,其观点主要有三点:
其一,国内智能睡眠市场前期发展缓慢,是因为此前众多厂商推出的产品只有噱头,毫无实用性,高价低质的产品使消费者对该市场认可度降低。不过,目前头部品牌已开始重视,能快速推动行业发展和技术迭代。此外,市面上涌现出很多新品牌,但技术尚不成熟,短期内难以与头部品牌抗衡。但关键的核心元器件和解决方案已有几家厂商给出答案,这表明国内智能睡眠厂商在技术方面已找到明确发展方向。
其二,价格方面,部分厂商已将中端产品价格定在六千到八千元,虽对普通消费者来说仍偏高,但已在可接受范围内。随着技术不断升级,供应链和成本自然会下降,未来将有更多物美价廉的智能睡眠产品出现。
其三,像华为、小米这类为智能家居提供生态链接能力的企业,不会抢夺智能睡眠市场蛋糕,而是仅以技术供应商的角色提供支持。因为做智能床垫不仅需大量精力和人力投入,且这类产品不符合其用户群体特点。所以,未来智能睡眠市场仍将以家居企业为主,但发展速度会比之前快很多。
作为普通消费者,认为如今的智能睡眠市场除需满足产品力足够和定价合理外,还需加大宣传力度。当下大部分消费者,尤其是年轻一代,倾向于网络购买,方便省事且电商平台价格更便宜。而家居厂商基本以线下店铺为主,虽床垫产品需亲身体验后才易下单,未来核心交易场景仍在线下,不少企业还开设了智能睡眠专区供消费者体验,但智能睡眠企业在线上宣传方面表现欠佳。部分厂商虽有宣传方案,但力度不大,这必然会流失一部分潜在用户。因此,智能床垫厂商需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消费者了解智能睡眠行业,才有可能拓展市场规模。
总之,依靠一家企业改变整个市场并不现实,要满足丰富的市场需求,需大生态支持。家电厂商和智能床垫厂商未来只有抱团取暖,才有可能推动国内睡眠经济爆发。在这万亿“睡眠经济”市场中,床垫的“智能化战役”才刚刚开始,真正的龙头尚未出现,谁能引领市场走向辉煌,只能交由时间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