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隐形制造业冠军:创科实业的崛起之路

3次阅读

共计 1052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3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若有人问谁是亚洲金融一哥,香港与新加坡的竞争备受关注。曾作为香港经济增长引擎、如今新加坡第一支柱产业的制造业,在二者对比中成为焦点。有人认为香港制造业平平且基本空心化,然而,香港有一家隐形冠军——创科实业,其创始人钟志平被称为“电钻大王”,去年营收达 973 亿元,电动工具占有率超 16%,位居全球第一。

01 逆势而为两个老板干制造

钟志平 1952 年生于中国澳门,因家庭原因早早辍学来港。他做过多种工作,最后在国际电话电报公司当仓库管理员,月薪 280 港币。但他用“金钱导向论”激励自己,不断设定更高收入目标,仅 10 年左右就从月薪 280 港币升至 1500 港币。期间他广结好友,与大众汽车工程师德国人 Horst Julius Pudwill 相识后,于 1978 年创立马可·波罗公司。1985 年,两人投资两万美元创立创科实业(TTI),钟志平负责工厂,Pudwill 负责销售。

当时香港制造业已过巅峰,上世纪 80 年代后,受通货膨胀及大陆改革开放影响,租金、劳工成本优势消失,制造业纷纷外迁。但钟志平认为香港制造业基础仍在,既享有大陆原材料供应优势,又有香港的技术、资金、人才等资源。

02 从 ODM 到 OBM 创科的攀登路

创科初入制造业只能做代工,1987 年拿下美国知名品牌 Craftsman 的电钻订单,出货量达 100 万部。1988 年与日本电动工具品牌利优比合作,年销售增长至上亿元。此后订单不断,1990 年在香港上市。面对制造业向大陆转移趋势,创科也在珠三角设厂。

九十年代后期,亚洲金融危机与中国加入 WTO 后,钟志平决定做品牌。他选择收购品牌的方式,用“龟兔赛跑”比喻,利用香港金融中心地位收购国外知名品牌,如 1999 年以 700 万美元拿下英国知名吸尘器品牌 Vax,之后陆续收购多个品牌业务。如今创科已形成四大业务板块格局,实现从 OEM 到 ODM 再到 OBM 的转型,成为行业霸主,且是全球营收超 10 亿美元上市公司中唯一连续超十年毛利率每半年度持续上升的公司。

03 写在最后

钟志平选择收购品牌,除成本、风险优势外,还因创科内部中德融合的“混血儿”模式,使其在经营上更懂得求同存异,如“三个一概念”:一个公司,一种人,一个目标。在这种理念下,创科能融合多个收购品牌,各品牌服务不同消费群体。钟志平在品牌收购上也有考量,如价格合理,不盲目收购。

外界认为创科发展顺风顺水,实则钟志平深知其成长艰难。他劝年轻人专注工作、不断创新,对于“守业者”,他认为应是创而非守。今年 5 月,七十多岁的钟志平退任公司非执行董事一职,创科实业未来能否再创辉煌,令人期待。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