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2010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6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数字化转型与低代码的兴起
当企业启动数字化转型时,通常先关注的是战略层面的需求,而非具体业务应用。随着转型的不断深入,项目的速度和质量成为成败关键,却逐渐暴露出传统开发工具和方式、管理水平以及人才资源的不足。
数据显示,信息化水平较高的行业数字化转型成功率不超过 26%,而传统行业这一数字仅在 4% 至 11% 之间。为突破瓶颈,企业亟需借助新兴工具如云计算、Serverless 及 XaaS 等,低代码平台便站在这一趋势前沿,致力于降本增效。
根据 Gartner 的观点,未来企业间的交互更加频繁,设备接入也更为广泛,专业开发者短缺的问题日益突出。低代码通过可视化拖拽方式,让非专业开发人员——即“平民开发者”也能快速搭建应用,节省代码编写时间与成本,操作便捷,潜力巨大。
低代码的市场发展和遇到的挑战
2018 年是低代码平台的分水岭,OutSystems 一举成为超过 10 亿美元的独角兽,从此低代码概念获得广泛关注。国内市场也不甘示弱,阿里、腾讯、华为、百度等科技巨头纷纷推出相关产品,传统软件公司和众多创业企业也纷纷加入。
然而,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差距。尽管低代码平台层出不穷,却难有企业真正脱颖而出,成为“行业巨头”,且频频出现被收购、退出市场的案例。如微软 2005 年开发的 WebForm 及 InfoPath 工具均已被淘汰,国内类似明星厂商名气有限,难以形成强大影响力。
质疑声从未间断。低代码是否只是伪需求?是否能真正商业化?当平台定位于无编码用户时,提升开发效率必须牺牲一定功能上限,导致平台难以快速成长;而若面向专业开发者,则低代码优势不明显,反而成为鸡肋。同时,转型期企业业务复杂多变,单靠降本增效的视角难以全面满足需求。
技术视角与业务视角的差异
模块化和可视化编程的尝试由来已久,早在 20 年前,Visual Basic、Access、PowerBuilder 等工具即具备低代码属性。如今的所谓低代码平台,本质上仍然围绕表单、工作流和业务对象展开,多如 OA 定制工具的换汤不换药。
到 2020 年左右,低代码和无代码分为两类,前者面向专业开发者,后者针对无编程基础的业务人员。用友高管曾表示,未来 3 至 5 年内低代码主要还是为程序员服务,混合开发模式简化基础工作,复杂开发依赖专业人员完成。
不过,技术定义的意义有限。核心在于释放人力,提高生产力。低代码之所以受到关注,源自当前数字化转型阶段的业务与开发资源不匹配。复杂的商业链条中,企业迫切需要能集成订单、生产、库存管理和客户分析的软工具。
预算虽然允许自研软件,但开发风险、高成本和交付周期让企业望而却步。技术本质是解决业务和管理难题,低代码是否真能落地,值得深思。对于消费者市场,产品认知度低,教育成本高,供应商难以单靠低代码平台获利;在企业市场,低代码平台能否真正降低成本并满足个性化需求,仍是问号。
行业现状与市场渗透
大型企业通常遵循严格业务规范,低代码结合成熟解决方案可以快速构建应用,但服务能力有限制,难以替代中高级开发工作。中小企业尽管需求简单,但业务不规范,低代码反而难以应对。
业务尚未标准化,数据也未形成统一规范时,低代码难以涵盖复杂业务,应用场景被局限。如此不仅难以实现全面数字化,还可能带来数据治理和安全隐患。
尽管厂商口中不断强调低代码工具的敏捷性、适用性和性价比,现实中市场渗透率依然极低,基本处在 1% 至 2% 的水平。例如,国内 RPA 市场虽然快速增长,但因技术同质化和应用局限,客户留存率远低于国外水平。
生态构建与行业整合
2023 年上半年,低代码厂商黑帕云停服,成为该行业洗牌的标志。黑帕云作为一款轻量级数据协作工具,初期因易用性获得好评,但在被字节收购后因飞书自身发展相似产品而被关闭。
尽管多数小厂难以品牌变现,大厂吸收其技术与经验,但中小团队走 PLG 路线商业化依然艰难。阿里将低代码作为连接各业务环节及高效办公的工具,打造了以钉钉为核心的开发生态,聚合多款低代码产品。
用友则从 ERP 升级到服务平台,推出 YonBuilder 统一开发能力,形成开发者生态。随着传统软件厂商转云和互联网巨头布局,多方构建生态已成共识,独立低代码产品难以单打独斗,如同早年的 BI 赛道经历。
低代码的实际体验与未来方向
许多用户反馈低代码平台在实际使用中并未减少工作量,反而增加了额外麻烦。多数平台高度封装且耦合,功能需遵循既定规则,简单业务尚可应付,复杂需求便难以满足,最终仍需开发人员介入修改。
业内人士认为,低代码并非模式或资本的问题,而是整个赛道的问题。它看似万能,但每类需求都难以做到面面俱到。低代码更像是程序员辅助工具,而非行业颠覆者。
现阶段低代码多应用于行政、人事等相对简单的业务场景,企业核心业务如生产、销售等仍依赖传统 ERP 系统。虽然低代码目标是缓解中小企业开发人员短缺,但能否真正普及成为基本技能仍未可知。未来究竟是不断强化功能,开放更多接口,还是保持简洁并通过应用市场扩充,仍需市场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