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经济下,创投如何做好‘领投’角色

4次阅读

共计 3228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9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2024 年 9 月下旬起,国家多部门接连推出一系列提振市场信心的举措,中央在多个场合着重强调大力扶持创投行业。步入 2025 年,创投行业该如何作为,应投资怎样的企业,又如何在助力创新创业之际实现自身发展,这些都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个国家若要发展创新型经济,创投是不可或缺的工具。新质生产力的进步、新技术的产业化以及新业态从无到有的突破,都离不开创投。然而,创投并非无所不能,也并非公益事业。因此,明确创投擅长之事、可做之事、应做之事,以及哪些方面需顺应时代要求加以完善,或许是行业健康发展并在创新生态中更好发挥作用的必要条件。在新形势下,重温并更新对创投一些基本法则的理解至关重要。

基本法则一:颠覆性技术产业落地与新兴产业形成需创投及所投企业早期试错

一个新产业的诞生通常历经技术发明与成熟等阶段。企业借助新技术更好地服务用户,或凭借这些新技术开拓全新应用,进而开创全新产业。此过程中的试错成本可能颇高,但一旦成功形成新产业,对社会的贡献也极为巨大。以手机行业为例,从 2000 年至 2009 年,创投机构察觉到手机市场的巨大潜力。彼时手机多为功能机,市场上主要是价格高昂的进口手机,如诺基亚、摩托罗拉,或是低端国产手机,国产手机一般以价格作为主要竞争优势,每款手机销量有限,品牌商拥有大量型号、款式,频繁推出新品并与移动运营商定制不同型号,但用户对国内品牌和型号几乎毫无印象。当时的创投机构,包括相关机构,投资了众多手机相关企业,涵盖手机厂商、手机设计公司、模组厂商、芯片公司等,最终结果却不尽人意,多数投资付诸东流,产业也未能兴起。直至小米诞生,以全新思路打造精品、爆品,款式精简但力求极致,运用互联网思维构建并维系粉丝群体,倾听用户心声。小米成功后,同行纷纷效仿,如今优质国产品牌已主导中国手机市场,并走向世界,同时带动了中国手机上下游产业链蓬勃发展。当然,投资小米及后续手机品牌和产业链的创投机构也收获了丰厚回报。手机行业由民营企业主导,创投机构首轮投入的资金大多损失,但这种试错并未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也没有投资人因投资失利受到惩处,更未因首次尝试失败而让创投机构不敢再涉足该行业创新。当新的“破局者”小米出现时,仍有机构敢于支持!第二次尝试成功,不仅成就了伟大企业,还造就了庞大行业。

类似的例子在中国屡见不鲜。如今中国的线上支付在全球范围内最为普及,推动了中国电商和本地服务蓬勃发展,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然而,线上支付这一新生事物在成长过程中历经多年试错,在支付宝、微信成功之前,大量创投资金为该行业支付了高昂“学费”。国家要孕育新兴产业,创投的作用不可或缺。新产业诞生往往是颠覆性技术在产业上的落地,此阶段的创新唯有创投能够出色完成,新兴产业的孵化是创投最为擅长之事。

基本法则二:创投须敢于投资创新,方可获高回报;错失投资企业的巨大回报机会,才是创投最大风险

从历史来看,创投最独特的价值在于对科技企业进行早期投资。在这一时期,新技术进入市场尚未形成相应商业模式,更未形成产业,企业能否成功存在较高风险,进行尝试必须有资金投入;而一旦成功,企业回报极为丰厚。首先要明确,创投投资的对象是企业,投资价值最终通过企业成功得以体现。企业的成功必须遵循商业逻辑,即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受客户欢迎,客户愿意为之付费,是一家能满足用户需求且具备长期竞争优势的企业。所以这种尝试并非零成本,有些甚至成本高昂。其次,企业采用这些技术时,基础技术发明已完成,创新企业要将这些技术转化为产业,在转换过程中,往往还需付出诸多努力进一步完善技术,还可能需要新的发明创造,当然也不排除在产业化过程中证明该技术无法达到市场所需效果或成本,那么这项技术发明的市场价值和社会效应就会很低,甚至导致创业和投资失败。

鉴于早期投资存在风险,创投机构必须分散风险。在一期基金中投资多家企业,尽管其中不少企业最终可能失败,但投资组合里成功的企业能够带来高额回报,从而使整个基金最终获得不错的收益。企业成败遵循商业规律是创投机构有动力去试错的基本前提,最终少数企业的成功或许能弥补付出的“学费”。科技创新的产业化落地恰好具备这些特性,企业的成功或失败具有高度不确定性,但倘若商业化成功,新科技形成的竞争壁垒会为少数成功企业带来巨额回报。如此看来,创投若缺乏魄力投资那些可能产生巨额回报的企业,便不是优秀的创投,实则是更大的风险。

基本法则三:参与创新的各方均能发挥重要作用,创投作用不可替代,其他各方作用创投也无法承担

政府、银行、大企业、个人投资者都是投资科技创新的重要参与者,但其作用与创投截然不同。政府的重要作用在于通过政策鼓励创新,政府的直接投入是产业政策落地的关键手段,应将有限资源投向政府已确定无疑、希望重点扶持且市场力度不足的领域,而非尚待证实的方向;此外,政府也需投向市场规模有限但对国家安全至关重要的关键领域。

大企业的内部创新同样意义重大,在创业投资相对薄弱的发达国家,企业内部创新是其创新的主要源泉。大企业财力雄厚,对新技术、新业务的孵化更具耐心,鼓励大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对国家科技创新极为关键。然而,企业内部创新存在较大短板,即大多数大企业不希望进行颠覆自身成熟业务的创新,更多是探索增量市场的创新。此外,过去接触过不少中国企业内部创新业务团队,如何在原有企业机制中激励、吸引创新人才往往是绕不开的话题。比如,在一家传统车企中如何组建一支专注于自动驾驶的人才队伍?企业文化和激励机制常常是难题。

个人投资者资源有限,只能针对一时一事进行投资,无法长期系统投资,但他们能支持一些本地项目和熟人创业,或产生一些不错的生意点子,这些都是对机构投资人的良好补充,是小微企业起步不可或缺的资金来源。

与创投较为接近的是银行,银行资金充裕,但银行资金与创新企业存在两方面天然不匹配:其一,银行的资金是贷款,并非投资资金,即便回报丰厚也只是按时收回本金加利息,而最坏结果是借出资金有去无回,因此贷款风险系数低,而创新企业风险较高。其二,银行经营标准化产品,银行从业人员的基本培训围绕这些标准产品展开,而创新企业投资高度非标;有时关键点是技术,且是不同领域的技术,有时关键点是企业创始人的领导能力,有时是政策环境,银行很难构建驾驭这种高度复杂与不确定业务的人才体系。

综上所述,在国家创新生态中,参与各方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商业规律和市场规律是创投成功的基本前提,也是技术转化为产业落地的必要条件。将符合商业逻辑的高风险市场化尝试交由创投来做最为合适。创投乐于持续投入资金到颠覆性创新和新兴产业,因为它们坚信最终会孕育出商业上成功的企业,尽管事先未必确切知晓是哪一家。

一个国家培育新兴行业、民营企业迈向新台阶、持续革新的技术走向市场,都离不开健康发展的创投行业。创投从业者的专业贡献在于判别最具成功可能性的创新,并在出资后为被投企业提供资金以外的其他助力,使这些创新从梦想照进现实。因此,创投行业本身乃至创投所投企业,重点在于解决创新从零到一的问题。在就业方面,大量新增就业岗位往往通过创投行业投资形成的新兴产业长期实现;在税收方面,创投行业本身及所投企业只能带来有限税收,但没有创投如今的支持,就没有这些新兴行业未来成为税收重要来源的可能。此外,创投并非新兴科技的源头,但离开创投机构,好的技术很难转化为成功企业和兴旺产业。同样,倘若一家创投机构不投资创新,不投资颠覆性技术和商业模式的产业化,那它就不是称职的创投机构,也不可能获得良好回报,更不具备长期存在的价值。

在过去几十年里,创投行业为世界带来了半导体行业、个人电脑行业、互联网行业、移动互联网行业,以及众多新药和新治疗手段,如今又在大力投资人工智能领域,中国的创投行业也日益占据前沿科技“领投”位置。在中国国情下,创投的核心要义仍在于投资创新,只要国家鼓励创新,只要有企业家敢于创新,创投就有发展空间;只有创投行业健康发展,国家的创新才会更具活力。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