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1839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5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中创新航上市初期遭遇波动
10 月 6 日,中国第三大动力电池厂商中创新航(原名中航锂电)在港交所挂牌上市,发行价定为每股 38 港元,华泰国际担任独家保荐人。然而,上市首日即遇挫,股价一度跌破发行价下探至 37.15 港元,随后才回升至发行价水平。招股数据显示,公开发售认购倍数仅为 0.21 倍,约 80% 的公开发售股份无人认购,发行价锁定在招股区间的下限。
尽管公众认购热情不足,中创新航在上市前吸引了 15 家基石投资者认购,占发行总股本的 56.17%,涵盖了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的多个知名企业。招股书披露,募集资金将主要投入扩大产能,布局储能业务,并加强先进技术的研发,显示出其加速市场布局的决心。
行业地位与盈利能力的巨大反差
作为中国市场排名第三的动力电池制造商,中创新航与宁德时代和比亚迪形成三足鼎立格局。根据 SNE Research,2022 年上半年,中创新航全球动力电池装车量排名第七,彰显其国际竞争力。
不过,从关键财务指标来看,中创新航与行业龙头的差距仍然显著。2019 至 2021 年间,公司营业收入从 17.34 亿飙升至 68.17 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 98.3%,期间累计总收入超过百亿元。但同期净利润情况则波动较大,2019 年亏损 1.56 亿元,2020 年亏损缩小至约 1830 万元,2021 年才略微盈利 1.12 亿元。
相较而言,宁德时代 2021 年营业收入高达 1303.56 亿元,同比增长 159%,净利润 159.31 亿元,增长率超 185%。中创新航盈利水平依赖大量政府补贴,2019-2021 年间分别收获政府补助 3.09 亿、1.35 亿及 3.65 亿元,剔除补贴后,实际均处亏损状态。
中创新航招股书也坦言,政府补贴具有不确定性,若补贴力度减弱,盈利能力可能受到较大冲击。这种财务依赖使得公司利润质量堪忧。
毛利率低与产品结构分析
毛利率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中创新航 2019 至 2021 年的综合毛利率分别仅为 4.8%、13.6% 和 5.5%。这一水平远远落后于宁德时代同期保持在约 26% 至 29% 的稳定高毛利率。
动力电池业务是中创新航的主力,占总营收比例超过 80%。然而,其动力电池毛利率仅为 5.2%-13.7% 之间,远低于宁德时代 25% 以上的水准。主业毛利率的不足直接拖累整体盈利,形成明显劣势。
值得乐观的是,新能源汽车市场依旧处于高速增长阶段。全球新能源乘用车销量预计 2021-2026 年复合年增长率近 30%,中国市场渗透率将从 16% 跃升至近 38%。动力电池装机量同期将以 36% 以上速度迅猛上涨。中创新航计划未来十年内产能达到 1TWh,抢占增长红利。
主要客户高度集中,产能与市场风险突出
中创新航的销售严重依赖广汽集团及长安汽车,两家客户贡献的营收占比高达 70% 以上,前五大客户贡献超 80%。这种客户集中度带来显著风险:一旦合作关系恶化或客户自研电池推进,公司业绩或遭重大打击。
尤其需警惕的是,广汽集团加快自研动力电池布局,未来可能削弱对中创新航的依赖,甚至导致营收骤降超过 50%。这对中创新航扩产既是挑战亦是潜在压力。
中创新航在客户中的竞争优势主要来源于价格优势。过去几年其动力电池售价维持在 0.64 至 0.87 元 / 瓦时,低于宁德时代的 0.89 元 / 瓦时,但薄利多销策略在原材料成本快速上涨时可能导致盈利压力进一步加剧。
原材料价格攀升与专利纠纷风险
近年来,碳酸锂等关键电池原材料价格暴涨。2020 年 12 月电池级碳酸锂价格约 6 万元 / 吨,2022 年初已飙升至 50 万元 / 吨附近,造成成本压力前所未有。
与此相伴的,还有宁德时代对中创新航的专利诉讼。自 2021 年以来,围绕五项电池专利,宁德时代已将索赔金额从 1.88 亿元递增至超过 6 亿元,涉诉产品涵盖中创新航多数型号。诉讼结果将直接影响公司产品制造和销售,构成重大经营风险。
行业竞争加剧,挑战不断
除了宁德时代外,中创新航还面临包括欣旺达、亿纬锂能、孚能科技、蜂巢能源等电池厂商的激烈竞争。多家竞争对手得到整车厂和资本支持,纷纷加快技术创新与市场扩展。
未来动力电池市场增长显著,但竞争态势更趋白热化。中创新航凭借成本优势和产能扩张努力占据一席之地,但如何提升盈利能力、降低经营风险,将是决定其能否真正挑战宁德时代的关键。
总结
中创新航作为中国动力电池行业的重要玩家,拥有不俗的产能规划和产业链布局优势,但目前盈利能力薄弱,营收对少数客户依赖性强,同时面临原材料涨价和专利侵权诉讼等风险。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爆发的背景下,公司迎来成长契机,但充满挑战的发展道路仍需谨慎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