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创业寒冬:澜码科技裁员欠薪背后的警示

4次阅读

共计 1030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3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在人工智能浪潮中,澜码科技曾被视为行业新星。然而,这家专注于 AI Agent 技术的公司却在短短两年间从巅峰滑向低谷,暴露出一系列问题。

2024 年 10 月以来,澜码科技被曝出拖欠员工薪资和社会保险长达三个月以上。相关报道显示,截至 2025 年 1 月,公司累计拖欠员工工资达 800 万元,同时未按时缴纳社保和公积金。面对员工的讨薪诉求,澜码科技仅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简短声明,称公司仍在正常运营中,但未提及具体的解决方案。

创始人回应与真实困境

作为澜码科技的创始人兼 CEO,周健曾是李开复的得意门生,拥有 ACM 世界冠军的荣誉背景。然而,面对公司现状,他承认管理失误是主要原因,并表示已通过个人资产变现偿还部分员工薪资。尽管如此,仍有员工对这一说法表示怀疑,认为公司财务状况可能比公开信息更为复杂。

据知情人士透露,澜码科技的资金链断裂与其融资进程受阻密切相关。2023 年的 A 轮融资虽吸引了多家知名机构注资,但后续进展停滞,导致公司在产品开发和市场推广上的投入不足。与此同时,竞争对手如字节跳动、阿里云等巨头相继推出同类产品,进一步压缩了澜码科技的市场份额。

内部管理和外部竞争的双重夹击

内部管理问题同样不容忽视。员工反映,公司缺乏明确的绩效考核机制,项目推进依赖创始人个人判断,导致资源分配效率低下。此外,高层决策随意性较强,频繁进行部门重组,使得团队士气低迷。

外部环境方面,AI 行业的整体降温加剧了澜码科技的生存压力。2024 年,国内 VC/PE 投资总额同比下降近四成,融资难度显著增加。即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具备核心技术优势的企业仍能获得青睐,而澜码科技却因产品竞争力不足错失良机。

行业寒冬中的反思

澜码科技的困境并非孤例。据统计,2024 年全国共有近 8 万家 AI 相关企业退出市场,反映出整个行业正经历深刻调整。类似的案例还有纵目科技,这家曾估值近百亿的自动驾驶公司同样因资金链断裂陷入危机。

面对当前形势,AI 企业必须重新审视自身战略定位。一方面,要强化技术研发实力,确保产品具备差异化优势;另一方面,则需优化内部管理体系,提升运营效率。此外,借助政策支持,寻找适合自身的商业模式至关重要。

上海近期发布的《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明确提出设立 200 亿元专项资金,用于扶持技术落地项目。此类举措无疑为处于逆境中的企业提供了宝贵机会。

综上所述,澜码科技的遭遇既是个案,也是整个 AI 行业转型期的一个缩影。它提醒所有从业者,唯有坚持技术创新与务实经营并重,才能在这场长跑中走得更远。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