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1774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5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2024 年之前,具身智能领域更多聚焦于学术研究,被视为需要长期探索的技术前沿。然而,随着资本市场的高度关注,这一领域迅速升温。
据 GGII 数据,2024 年前十个月,全球人形机器人行业共发生 69 起融资事件,总金额突破 110 亿元人民币。这种热度不仅吸引了投资者的目光,也让不少有志之士选择通过组建团队实现创业梦想。
这些新兴企业大多不是单纯依靠学术背景,而是结合市场洞察力和资源整合能力快速发展起来。其中,许多创始团队成员来自蔚来、小鹏、理想等知名车企,以及地平线、华为、小米等高科技公司。例如,前小米汽车自动驾驶产品的技术负责人刘方,在离开原岗位后成立了阿米奥机器人,但目前尚未发布具体产品规划。
值得注意的是,这类创业公司在融资方面表现尤为突出,几乎实现了‘带资入场’。有投资人提到:“具身智能领域的火热使得一些投资者主动寻求汽车行业高管加入创业队伍,因为造车与造人存在诸多相似之处。”
行业内逐渐形成了一套不成文的‘攒局’策略:首先招募头部车企或科技企业的智能驾驶部门负责人,尤其是蔚来、小鹏、理想背景的人员,因为他们所带领的团队通常具备较高的市场认可度;其次邀请华为、小米机器人部门的技术专家加入,增加团队的技术实力;最后还需要一位擅长市场营销的专业人士,帮助将实验室中的原型转化为面向大众的创新型产品。
行业竞争格局
尽管如此,该领域依然存在着明显的层级划分。最理想的情况是有过造车经验的团队,可以直接利用现有的供应链资源快速搭建产品框架;其次是那些有过硬件制造经验的企业,例如生产扫地机器人或四足机器人的公司;再次则是专注于软件算法开发的专业人士。
蔚来、小鹏等传统车企的高管转向新领域时,通常会携带成熟的供应链体系,从而在短期内建立起完整的机器人平台。他们在整车开发与供应链管理方面的深厚积累,使他们在强调供应链主导地位的竞争环境中占据有利位置。
实际上,人形机器人与汽车在技术层面上确实存在很多共通点。比如,自动驾驶中使用的激光雷达、电池组以及域控制器等部件同样适用于人形机器人。因此,有人形象地将人形机器人的‘眼睛’比作汽车的激光雷达,‘心脏’比喻为动力电池,而‘大脑’则对应域控制器。
案例分析
以小鹏为例,其多位高管已经投身于具身智能事业。鹏行智能的创始人赵同阳长期从事机器人制造,早在 2023 年就创办了众擎机器人;小鹏首席科学家郭彦东则在 2023 年创立了智平方;而小鹏机器人产品设计负责人孙兆治也在 2024 年成立了珞博智能。
尽管这些前小鹏员工的专业方向各不相同——有的侧重生产制造,有的负责软件算法,还有的专注产品设计——但只要挂上小鹏的名字,就能获得一定的品牌背书效应。
值得注意的是,珞博智能最初定位于 AI 陪伴型市场,专注于消费级机器人业务。后来又引进了字节跳动大模型解决方案架构师潘雨楠担任 CTO,并聘请百度智能硬件市场负责人马欣杰出任 CMO,进一步完善了团队配置。
相比之下,像地平线、华为、小米这样的第二梯队玩家,虽然没有直接参与过造车项目,但他们多年来深耕硬件制造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广泛的合作伙伴网络。例如,地平线致力于自动驾驶芯片的研发,曾与理想汽车及其他供应链伙伴密切合作优化芯片性能。而追觅和小米这样以消费电子产品见长的品牌,则更能准确把握消费者需求,进而指导消费级机器人产品的设计方向。
行业挑战
然而,“算法专家”类型的创业者往往面临较大的短板,尽管他们在机器人控制系统的开发上有所专长,但仍需寻找拥有硬件制造经验的合作人弥补不足。例如,维他动力由地平线智驾负责人余轶南创立,同时也吸纳了理想汽车前智能驾驶产品总监赵哲伦作为联合创始人。
总体而言,具身智能是一项涵盖硬件制造、人工智能应用及产品设计等多个层面的综合性产业。真正意义上的技术创新往往需要五至十年的研发周期,资本市场能否给予足够的耐心支持这样的长期投入,仍是未知数。
更为紧迫的是,尽管造车与造人共享部分相同的供应链资源,但这并不意味着二者可以完全照搬彼此的经验。过度依赖外部供应商可能导致自主研发能力下降,盲目套用汽车供应链模式于机器人行业,忽略了具身智能的独特特性,最终导致当前市场上人形机器人产品高度雷同、缺乏差异化的问题日益严重。
创业之路从来不是简单的拼凑过程,特别是在技术密集型行业中,找到合适的团队组合仅仅是个开端,如何推动真正的创新才是决定成败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