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2485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7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最近,日本首家专注于虚拟主播业务的上市公司 ANYCOLOR(前身为 YICHIKARA)发布了其自 6 月 8 日上市以来的首份季度财报,引发了业界广泛关注。虽然这家公司的名字对很多人来说可能比较陌生,但一提到其大股东之一的视频弹幕网站 B 站,情况就变得清晰了。
根据 B 站今年 9 月公布的未经审计二季度财报,其增值服务收入达到 21 亿元,同比增长 29%。在这其中,直播业务贡献颇丰,二季度活跃主播数量同比增长 107%,直播业务的月均付费用户也增加了近 70%。而在 B 站众多直播类型中,虚拟主播无疑是最具特色的一块。
回想 2015 年,当 B 站刚进军直播领域,直播市场正处于激烈竞争的“春秋战国”时期,YY、斗鱼、虎牙、战旗和熊猫直播等平台都在激烈争夺资源。作为后来者,B 站直播当时几乎无人问津,处于较为边缘的位置。后来拯救 B 站直播生态的,正是虚拟主播这支创新力量。
然而到了 2022 年,虚拟主播的形象和运作方式出现了明显变化。早期强调角色扮演和虚拟属性的虚拟主播逐渐让位给“真人化”趋势显著的虚拟偶像。如今头部虚拟主播更像是真人偶像或主播,他们的粉丝群体中女性占比明显提升,虚拟艺人逐渐靠近传统偶像的模式。
虚拟偶像的转型:从虚拟角色到真人主播
虚拟主播 / 偶像在热潮初期,大家更多地强调其“虚拟身份”,利用与真人主播不同的角色设定来吸引观众。因此,那些虚拟主播的言行都严格遵循预设的角色设定。去年“元宇宙”与“NFT”概念火热时,虚拟主播往往被归类为“虚拟人”代表,类似初音未来和洛天依这类完全依赖虚拟形象和机械声做音乐演出的虚拟偶像。
不过,随着直播成为虚拟偶像主要活动方式,他们需要和观众进行长时间的实时互动,难以始终按角色限制自己。大多数虚拟主播的设定与现实差异较大,如果一直围绕角色展开,容易让观众失去兴趣。更重要的是,主播们经常就社会热点话题表达个人观点,这些观点明显来自中之人本人,而非虚拟形象,从而“虚拟”感不断减弱,真人属性渐渐凸显。
另一方面,过去虚拟偶像被视作“可替换中之人”,以实现“永不翻车”的理想形象,中之人在项目中的地位往往较低。但粉丝社群倾向维护中之人,强调中之人重要性,这种文化愈发强烈,也让中之人在虚拟偶像生态中逐渐获得话语权。
综合来看,虚拟偶像经历了从纯粹“虚拟角色”向“真人偶像使用虚拟形象”转变的过程。这让虚拟主播的本质重新回归真人艺人范畴,并为该领域的玩法带来了深刻变革。
受众改变:年轻女性成为虚拟偶像主力
ANYCOLOR 公开数据显示,其虚拟偶像的主要消费者为 10 至 30 岁的年轻女性,这一点与传统偶像的受众高度重合。
这与上面提到的观念形成了有趣对比。以往人们认为虚拟主播主要面对的是 ACG 圈的男性宅男群体,而宅男是 ACG 产业的主战场。但是事实上,国内泛二次元人群中女性占比超过 50%,女性在部分细分领域(如国风、女性向内容)的消费力甚至超过男性,这使得虚拟偶像领域内女性消费热情不容小觑。
女性消费者愿意为虚拟偶像买单,除了对 ACG 内容本身的喜爱外,更重要的是虚拟偶像的“真人化”趋势。虚拟偶像不仅在形象设计上下功夫,还注重中之人的业务能力,表现形式包括视频投稿、直播、联动互动、歌曲翻唱等多方面。他们通过精心经营人设,为粉丝塑造“男 / 女友”幻想,偶尔还会制造“CP”效应,满足粉丝的多样需求。
尤其是男性虚拟主播的数量明显上升。以 ANYCOLOR 旗下的葛叶、Vox 为代表的男性虚拟偶像近年表现强劲,不仅赚得丰厚,粉丝群体氛围火爆,仿佛置身于真人偶像圈。
盈利模式与市场现状
虚拟偶像虽已运行 5 年以上,但资本态度依然谨慎。因虚拟偶像逐渐向真人艺人靠拢,且涉及背后中之人与运营公司关系不明朗,多次爆发的经济纠纷使许多投资者望而却步。
目前,虽涌现出一些小型运营商和 MCN,但大型上市公司寥寥无几。想了解虚拟偶像的盈利情况,往往只能通过直播间的打赏、线上演唱会和周边商品销售推测。
幸运的是,2022 年 9 月 ANYCOLOR 发布了季报,数据显示 2022 年 5 月至 7 月,公司销售额达到 5930 万日元(约 2.91 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 113%。销售利润率高达 43.6%,净利润也达到 7220 万元人民币,增长近 1.5 倍。该公司旗下拥有 169 名虚拟艺人,数字虽不及大型真人艺人公司,但要知道虚拟偶像当前仍处于高速发展期,还需持续投入。
虚拟偶像产业的盈利道路正在多元化,不仅有直播打赏,还有周边商品、广告代言、游戏联动等多条渠道。随着行业成熟,这些收入来源还有望进一步扩展,前景可谓十分光明。
不过,成功的艺人依旧是少数。ANYCOLOR 旗下艺人明楽レイ与 Vox Akuma 月直播收入差距巨大,前者仅 13.3 万元,而 Vox Akuma 超过 640 万元,其他平台和周边收入未计入在内。这样的差距与真人偶像市场中顶流与小牌艺人的差别十分相似。
“纯虚拟人”的未来与挑战
不可否认的是,现在的虚拟偶像多是“披着虚拟外壳的真人”,也就是说本质上还是艺人。偶像行业的残酷竞争和压力将随之到来。这意味着真正的“纯虚拟人”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
早期“绊爱”等虚拟偶像的热潮已退,但初音未来、洛天依等纯虚拟偶像依然是行业标杆。国内尝试“纯虚拟偶像”的代表如东方栀子,因抄袭质疑而停止了官方项目,但其依然得到不少民间爱好者支持和二次创作,显示出这一模式仍有潜力。
技术方面,打造虚拟偶像并非高不可攀。如初音未来最开始只是一张插画和声音合成软件,现今最高水平不过是 3D 模型舞台表演而已。国内相关技术也已能够实现类似效果。
可惜的是,市场观念限制发展,虚拟偶像长期被视为亚文化。加之真人主播和视频博主行业兴起,虚拟偶像竞争力不强且成本较高,严重阻碍了“纯虚拟人”的推广。
不过,技术进步正在带来新的希望。例如日本万代南梦宫计划推出 AI 虚拟主播项目“Play By Live”,打造完全由人工智能驱动的主播团队,实现游戏决策、群聊互动和语音合成,让观众感受高度互动的直播体验。尽管当前效果尚不理想,但已经展示了 AI 技术的巨大潜能。
未来,随着更多技术突破,这些真正独立于中之人的“纯虚拟人”将拥有属于自己的“灵魂”,可能带来全新的偶像文化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