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偶然到必然:AI行业变革的新纪元

6次阅读

共计 1862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5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多年来,AI 行业一直在追寻着所谓的“杀手级”应用,但始终未能出现真正的突破。结果,这个行业似乎变成了一个新闻和资讯驱动型的领域,人们时不时会看到新的进展,比如人类岗位被取代的疯狂增长比例,然后生活又回归到日常的吃喝拉撒中,周而复始。

那么,普通人在 AI 中到底能做些什么呢?这个问题本身就是寻找产品市场契合度的关键。过去一年,很多 AI 公司都在持续探索这一点,但没有哪个公司敢称自己找到了答案。对这个未来的展望,充满了期待。

在我看来,DeepSeek-R1 的最大贡献就是让高阶 AI 变得更加平等化。过去,整个行业都在追求生产力,重视 AI 的效率提升,但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导致了高算力成本的合理化。以“大规模工程”这种方式不断叠加资本期望,反而让这个产业的出路越发狭窄。

因此,Sam Altman 提到的 ChatGPT Pro 每月 200 美元的费用在账面上看起来是亏损的。OpenAI 与微软长期合作,如果新的数据中心需求遭到审计,立刻转向甲骨文进行合作,也不算太意外。的确,这条路走下来会越来越窄。

虽然 AGI 技术的出现是令人振奋的,但如果使用成本高得让人心疼,这种缺乏利民体验的方式并不应该成为主流。一个好的 AI 必须能够给用户带来实际且显著的价值。

DeepSeek 的最新三代模型进展非常明显:V2 模型的推出有效降低了 AI 的调用单价,V3 在保持低价的同时竞争主流大模型的功能,而 R1 则是不加价同步修正性能,始终坚守普惠原则。

智能的获取,应当如同水电煤一样触手可及。水电煤的普及不仅对工业生产有帮助,也促进了生活消费,对于 AI 行业来说,这种设想无疑是令人向往的。因而,许多大型企业对 DeepSeek 的迅速崛起感到复杂,一方面是短期利益受损,另一方面又看到了长期发展的可能。短期内,打破了通过堆卡发行“入场券”的游戏规则,财力不再是唯一的竞争门槛。现如今,牛刀小试的局面使得每个公司都能迅速站上巨人的肩膀上。而 GitHub 上的开源项目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恰好是这一转变的明证。

长期利益则在于,AI 的平等化实际上可以让行业更快扩展消费市场,而不仅仅是在 SaaS 市场里寻求利润。特别是在中国,SaaS 市场的产值一直相对疲软,为用户提供即刻获得顶尖技术的机会,无疑是在创造更大的市场需求,贡献极其可观。

我并不认同把 DeepSeek 的成功看作是一种敌对式的胜利,这种想法太过极端。如果你以为一个新兴公司崛起就会把其他公司打垮,那就错误了。优秀的公司相互影響,往往会推动整个行业的繁荣。经济规律就是如此,不容置疑。

关注 DeepSeek 的创始人梁文锋,可以发现他是一位超越情绪的创业者。他所领导的团队在文化上表现出了极强的吸引力,不论是在组织和管理中,热情总是贯穿始终。他自己提到,用钢琴比喻公司的发展:首先要花得起钱,其次要有一群热爱音乐的人来演奏。

需要说明的是,国产 AI 行业在过去两年并不算过得好。虽然去年是个充满焦虑的年份,而今年却相对乐观,真是让人倍感欣慰。

或许许多人已经遗忘了一年前的情形。让我帮你们回忆一下:2024 年 2 月,OpenAI 发布了视频模型 Sora,展示出与上一个视频模型完全不同的流畅效果,令一众科技人士大跌眼镜。在那时,中国的 AI 公司集体沉寂,机构似乎都处于一种半失去意识状态。

那时市场上最好的产品是百度的文心一言,李彦宏以胜利者姿态希望大家别重复造轮子。字节跳动的 CEO 对此进行反思,阿里在投资多个 AI 项目后也受到质疑,而腾讯则像个局外人,完全不做声。各大公司都在迷茫中徘徊。

然而在短短一年的时间内,形势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DeepSeek 的快速崛起,令市场规则都发生了巨变。

我想说的是,DeepSeek 并不是孤军奋战。在这一年中,国产 AI 阵营共同成长,正好迎合了这一代人工智能革命的到来,成功应对了越来越激烈的竞争。

我们看到字节跳动在加码 AI,豆包、扣子、Trae 等项目都采用高投入换取高回报的模式;还有通义一家开源性质的项目,它们的开发历史已经在各大竞赛中得到了验证;月暗也在刀耕火种,Kimi 1.5 的表现丝毫不逊色于 o1;快手也突围而出,如今已成为全球最强的视频大模型。

甚至有理由相信,未来的下一个现象级国产大模型,可能出自某些此刻尚未被提及的项目。科研的不可预测性配合市场的随机性,总是让人充满期待。

最后,建议大家好好利用 DeepSeek-R1,把它当作一个对话助手,而不只是查询工具。思维链的展开能帮助你更好地掌控需求(Prompt),并在过程中修正偏差,这种效率绝对高于单纯的结果反馈。做好准备,迎接崭新的人机共生时代吧!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