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1261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4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近年来,商用服务型机器人曾被视为智能化发展的明星产业,但如今已进入低谷期。正如用户杨铭所说,‘前几年机器人出现在商场和餐厅时令人耳目一新,但现在已司空见惯,缺乏新意’。
尽管市场规模持续扩大,《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报告(2022 年)》显示,2022 年中国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达 174 亿美元,服务机器人占比超三分之一,但增速自 2018 年的 56.2% 显著放缓。这一变化是否意味着市场趋于饱和?答案并不简单。
资本退潮与企业困境
2021 年,商用服务机器人赛道火热异常,全年融资事件超百起,总金额突破 440 亿元。然而,从 2022 年开始,泡沫破裂的迹象愈发明显。例如,普渡科技、高仙机器人等头部企业纷纷裁员,甚至有传闻称普渡科技从 3000 人规模骤降至不足 500 人。
这种现象并非偶然。资本市场的冷静,加上经济环境不佳,使得企业不得不削减开支。与此同时,业务压力从基层蔓延至管理层,许多公司开始强调‘降本增效’。一些企业尝试通过拓展新场景或低价促销来维持市场份额,但效果有限。
资本的态度也发生了巨大转变。2022 年相关融资事件仅为 17 起,远低于 2021 年同期水平。这种局面不仅影响了初创企业,也让整个行业陷入反思。
疫情后的市场冷却
疫情初期,无接触配送和服务机器人一度成为热点,许多企业迅速扩张市场。然而,当疫情缓解后,市场需求并未如预期般持续增长。例如,消杀机器人和核酸检测机器人虽然短期内需求旺盛,但随着疫情趋稳,其应用场景逐渐萎缩。
赵明国教授指出,技术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满足实际需求。他提到,商场导购机器人虽然硬件成熟,但在复杂环境中难以提供个性化服务,暴露出技术上的局限性。
另一方面,行业对技术应用的成熟度也存在争议。例如,送餐机器人虽已普及,但供给可能远超实际需求。这表明,商用服务机器人需要更聚焦于刚需领域,而非盲目追求多样化场景。
回归商业本质与全球化战略
行业低谷期促使企业重新审视自身定位。张涛在公开信中直言,商用机器人行业至今仍未实现盈利,这已成为行业必须正视的问题。当前,国内市场竞争激烈,企业需依靠主营业务获取利润,而非单纯依赖资本输血。
在此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将目光转向海外市场。启创资本彭鑫认为,国内头部企业在产品设计、供应链和研发方面具备一定优势,为其国际化奠定了基础。例如,普渡科技自 2020 年起加大海外布局力度,目前海外销售额占比已达八成左右。
猎户星空董事长傅盛也表示,凭借中国完善的硬件供应链、丰富的工程师资源以及领先的人工智能技术,国产服务机器人有能力服务全球市场。不过,他也提醒,企业需要沉下心来解决技术瓶颈,并找到真正具有刚需属性的应用场景。
未来的挑战与机遇
艾媒咨询 CEO 张毅总结道,商用服务机器人行业要想走出低谷,需具备三方面条件:强大的资本支持、清晰的社会需求切入点以及细化的具体应用场景。这三项要素缺一不可,需要企业耐心探索。
尽管行业面临诸多困难,但长远来看,商用服务机器人依然充满潜力。随着技术进步和需求升级,未来或将涌现出更多细分领域的领军者。如何平衡技术创新与商业价值,将是决定成败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