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消费陷阱,别再被套路了!

16次阅读

共计 1436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4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双十一大促,短短几天后,这个购物狂欢节就要结束了。社交平台上,许多人在展示自己购物的“战利品”,还有不少人整理出各种省钱攻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不过,我自己已经好几年没体验双十一的热烈气氛了。主要是因为自己并不需要大量囤货,平时能用到的也早早买了。而且,实际上商家的优惠力度并没有大家想象中的那么吸引,就算错过了满减,也不会觉得太可惜。

本该是让利于消费者的购物节,却变成了一个个吸引人“上套”的消费陷阱。这让我对消费毫无兴趣。

不知从何时开始,双十一的热潮从以前的 11 月 11 日,又往前推到了 10 月的中下旬,这段时间成为了预售期。为了获得更低的价格,消费者们热衷于提前付定金,享受各种优惠,当然,商家在这段时间也忙着赚大钱。

预售期间还有各种直播活动,许多人会按时打开直播间争抢喜欢的商品,生怕错过心仪的货。为了能抢到心仪的商品,提前研究、比价的人可谓是精打细算,甚至比上课还认真。不过,尽管预售和直播的形式增加了商品的曝光度,我个人对此并不感兴趣,毕竟直接从平台获取价格就更简单。

说到双十一的套路,首先要提到“先涨价再降价”的现象。一些商家为了在这个期间多赚一点,通常会在活动开始前悄悄涨价,假装优惠力度大。比如说,我之前看中的一款运动相机,正常价格 389 元,限时领券后 358 元,但在双十一之前却突然涨到了 499 元,按推算到手价才 341 元,和正常价格相比也就便宜了 20 元左右。

看似大幅度的折扣实际上不过是虚假噱头,节前节后价格没多大变化,大部分利润还是回到品牌方手中,消费者反而没得到多少实惠。

更有甚者,一些消费者明明在双十一期间就下单了,第二天却发现自己刚买的手机降了价,若是没发货前就降了 500 元,之前买了的人可想而知会有多气愤。而首发用户的心情可想而知,更让人心痛。

虽然一些平台出台了价保政策,避免用户被“背刺”,但节前涨价的现象依然普遍。消费者们逐渐看清了这些套路,因此近年来双十一的冲动消费现象有所减少。

很多人在购物前做了不少功课,这样的主要目的就是想获得最大的折扣,但商家总有新花招。如今的优惠券种类繁多,有跨店券、全场券、专场券等,各种优惠券的使用条件不同,有的仅限指定商品,有的则需要完成特定任务才能获得。

另外,还有各种满减活动,比如满 200 减 40 等等。有些券可以叠加使用,有些可能不能,规则复杂。如果不仔细看看,很容易就错失了优惠。像我这种粗心大意的人,经常在这些复杂的规则中迷失。

买东西时,还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准备结算时,系统提示只要多加一点钱,就能买到更低价的商品。结果许多人觉得值得,加购了很多根本不需要的东西,陷入了无尽的凑单陷阱。我的一些同事也都中了这样的套路,结果反而买了一堆没用的东西,真是得不偿失。

更令人心痛的是,市场上某些商家打着超低价的旗号,结果在下单后却说没货,让你退定金,甚至收取手续费。真的是折腾得没劲。

在双十一这个一年一度的节日里,原本是想多囤一些生活必需品,但现在连线上线下购物都变得困难。购物节的促销活动让我意识到,买东西更要关注产品本身和自身需求,而不是费尽心思应对商家和平台的套路。要是能事半功倍,我宁愿把时间留给更好的事情,比如看看剧或者玩游戏。

诚然,近几年的双十一让我失去了热情,加上疫情和经济等因素,大家的消费能力也直线下降,难怪大家开始觉得购物节没有那么有趣了。不过,值得庆幸的是,今年有一些电商平台开始标榜“无套路”、“无门槛”。我真心希望未来的双十一能更真实诚恳,毕竟消费者并不是好对付的。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