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更亲民的Vision Pro!AI眼镜或将成未来趋势?

5次阅读

共计 2921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8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今年的 CES 展会上,我们明显看到了一个趋势:轻量化、低价的 AI 眼镜设备如雨后春笋般冒出,而 VR、MR、XR 等高端头戴显示设备却显得有些“无声无息”。Meta、Rokid、雷鸟等厂商纷纷把目光投向价格更便宜、实用场景更丰富的 AI 眼镜,也让人见识到了一场“百镜大战”。

众所周知,VR、XR 等头戴显示设备的定价过高,加上硬件技术的前瞻性与软件适配之间的矛盾,最终导致用户体验与售价难以匹配。厂商们在产品体验上仍然存在不少不足之处,难以建立忠实的用户群体,因此虚拟现实和混合现实的热潮也没能持续太久。苹果似乎也意识到 Vision Pro 的过于超前,反而是“叫好却不叫座”,因而调整了下一代产品的开发步伐,更加关注更经济实惠的设备。

据消息,苹果受到需求疲软与高昂定价的双重影响,已经停止了 Vision Pro 的生产,并暂时中断了第二代 Vision Pro 的开发。当然,他们仍然可能对现有产品进行一些增量更新,比如升级芯片等,以消耗剩余的库存。

最近,彭博社的记者马克·古尔曼在《Power On》栏目中透露,苹果并不打算在 2025 年前推出 Vision Pro 的更新版本,他们更迫切的目标是开发一款更低价的头戴显示设备。据说这款代号为“N107”的新设备可能会搭载 M5 芯片,这是苹果未来推进的重点项目之一。不过,尽管如此,我们很可能在今年见不到相关产品的落地。

此外,古尔曼还表示,苹果正在积极探索其他可穿戴设备的可能性,比如类似于 Meta 的 Ray-Ban 眼镜,可能会配备摄像头、显示器和扬声器模块的智能眼镜,甚至不排除推出“苹果款 AI 眼镜”。

售价接近 30000 元的 Vision Pro 的确超出了大众的消费承受范围,其内容生态也未达到预期。换个角度来看,苹果希望通过 Vision Pro 来为头戴显示产品设定高标准,向市场展示头戴设备应该具备的实力,从而为未来奠定基础。

从这个角度分析,小编认为苹果极力推进的产品未必是主流的 AI 眼镜,而是将 Vision Pro 的核心技术进行下放,保留核心体验,降低周边配置,换用更轻便的材料,尽量压低售价,以便实现更广泛的市场接受度。

让产品以更低的价格来实现更广泛的普及,已成为头显厂商们的共识。例如,Meta 计划在 2024 年推出的 Meta Quest 3S,虽然显示分辨率有所降低,但 299 美元的售价依然赢得了一些用户的认可。

在 VR、MR、XR 等头戴显示设备领域,核心技术主要集中在显示、感知和定位追踪。这其中,定位追踪尤其重要,它直接影响到用户的使用体验。Vision Pro 复杂的感知系统包括 12 个摄像头和 5 个传感器,通过 SLAM 技术实现全局定位与追踪,而用于头显的显示设备也是价格的一个关键因素。

苹果的 Vision Pro 在技术与未来理念方面无疑是个优秀的标杆,使命感极强。但是,如何在成本与使用体验之间找到平衡,将会是一道不小的难题,因此短期内我们可能很难看到苹果在“低价版 Vision Pro”上的具体进展。有传言称,低价版 Vision Pro 的价格仍可能在 2000 美元的高水平。

与此同时,AI 眼镜市场在 CES 2025 展会上大放异彩。像 Rokid Glasses 这样的 AI+AR 眼镜,通过结合 AI 大模型交互和 AR 技术,展现了更多实用场景,比如实时翻译等。因为这种智能眼镜的结构和成本相对可控,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

或许,苹果如果放下对“不一样”的追求,转而重视主流 AI 眼镜的市场开发,能够更加快速地推出产品。而通过与 Apple Intelligence 结合,它们还有可能迅速培养出一批新用户。

目前,VR、MR、XR 等沉浸式头显设备仍面临着“不可能的三角”,即价格、体验和技术之间难以平衡。Meta Quest 2 的替代者 Quest 3S 也在一定程度削减了性能,但仍然保持了更低的售价。

不过,299 美元的价格虽然吸引,但这并不代表其潜在用户群足够广泛。对于沉浸式头显而言,其应用场景仍旧很有限,且内容生态建设也亟待加强。一些公司尝试与其他设备进行联动,比如 Rokid 与 vivo 手机合作推出的“空间影像”项目,增加了产品的可玩性,但这样做仍属少数。

此外,沉浸式头显庞大的体积、高较重的机身和较短的电池续航,限制了其日常使用,绝大多数消费者并不会选择长时间佩戴。在小编看来,无法像手机一样,实现随身携带,往往会使得头戴显示设备难以成为“下一代智能产品”。

聊到此,我曾在苹果的官网体验过 Vision Pro,虽然内容演示让人眼前一亮,几乎令人忘却现实,但沉重的设备马上把我拉回了现实。十几分钟的佩戴体验后,我真切感受到脖子的疲劳感。

参与体验的工作人员透露,最近的体验预约明显不及发布初期,甚至许多客户对购买持观望态度,反馈的意见都是“很炫酷,但对内容适配感到担忧”。这种状况并不是单纯地给沉浸式头戴显示泼冷水,而是在多种困难因素的制约下,很难培养出足够的用户。从而很多厂商开始向 AI 眼镜市场转投,就是因为智能眼镜能够更好地结合 AI 和展示效果。比如 Rokid Glasses 提供的实时翻译,以及闪极 A1 的拍摄记录与 AI 分析,智能眼镜的轻量化设计可以较容易地落地,并满足市场的低门槛需求。

显然,沉浸式头戴显示设备与智能眼镜之间不会直接竞争。然而,作为新一代智能交互产品,推高定价并不适合前期推广,反而是功能基础且实用的方案,将在市场引导和培养上发挥积极作用,并为沉浸式头显争取到更多时间。当前来说,智能眼镜虽非终极形态,却是更加理性的选择。

苹果确实急需一款“低价版 Vision Pro”,这是不争的事实。分析师预测,2025 年 iPhone 的增长几乎将停滞,即使有 iPhone SE4 相助,2025 年上半年 iPhone 的出货量也可能出现 6% 的下滑。同时,2024 年 12 月中国市场的智能手机出货量与 2023 年保持平稳,但苹果的销量同样下滑约 10-12%。

此外,预计在 2025 年,苹果的 iPhone 产品线将有重大调整,Plus 版将被更轻薄的 Slim 版替代,而可折叠设备发展遥遥无期。尽管超薄 iPhone 17 的出货量将高于 iPhone Plus,但仍然无法带动整体销量,因为价格依旧维持在高位,而产品体验也没有显著的区分。同时,Apple Intelligence 的推出并未有效促进硬件更新换代,也没有显著增加收入,市场对苹果抱有的期待逐渐降至冰点。

有趣的是,Meta 的创始人最近更是对苹果提出了批评,直言苹果缺乏创新,自乔布斯推出 iPhone 以来,苹果在过去的 20 年中始终没有显著进展,甚至抨击“苹果税”等问题。这种声音并非首次传出,而是已成为行业的共识。

诚然,虽然 iPhone 依旧是智能手机的标杆,但近年来的提升幅度微乎其微,核心体验升级几乎没有变化,AI 功能的完善也不够,能够推动 iPhone 销量的方式似乎仅剩下降价与补贴。因此,苹果确实需要创新产品以推动市场增长,而当前的 AI 眼镜无疑是一个风口。

至于苹果能否抓住这个机会,还有待观察。毕竟,无论是在可折叠设备还是 AI 眼镜领域,苹果均未能率先着手。但可以肯定的是,Vision Pro 虽然令人惊艳,但在行业内也具有前瞻性。无论是将推出的“低价版 Vision Pro”还是“苹果品牌的 AI 眼镜”,人们期待苹果能给市场带来符合预期的成果。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