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巨头降本增效:阿里腾讯的财报新逻辑

6次阅读

共计 1483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4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11 月 16 日、17 日,阿里巴巴和腾讯相继发布了截至 2022 年 9 月 30 日的季度财报。作为中国互联网行业的领军企业,两家公司的业绩表现不仅反映了各自的经营状况,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行业的发展趋势。

阿里巴巴本季度收入达到 2071.76 亿元,同比增长 3%。剔除利息收入、投资损益等非核心因素后的经调整 EBITA 同比增长 29%,达到 361.64 亿元。尽管市场热议阿里巴巴出现单季亏损,但实际上这一现象主要源于股权投资市场价格下跌导致的非经常性损益,而非主营业务问题。

降本增效推动业绩修复

腾讯方面,本季度营收为 1401 亿元,调整后净利润为 323 亿元,同比增长 2%。与前几年动辄两位数的增长相比,近两年的增速明显放缓,甚至出现负增长。然而,本季度两家公司均实现了业绩修复,扭转了增收不增利的局面。

这种转变的背后,一方面是核心用户和业务的稳定发展。例如,淘宝天猫拥有约 1.24 亿年度消费额超过 1 万元的消费者,跨年活跃率高达 98%;微信及 WeChat 的合并月活跃用户数突破 13 亿。此外,腾讯的游戏业务也传来利好消息,旗下一款国产游戏获得了版号。

另一方面,全行业推行的“降本增效”政策起到了关键作用。阿里在“销售和市场费用”上的支出同比减少了近 65 亿元,降至 223.59 亿元,占收入比重下降至 11%。与此同时,股权激励费用也因股价承压而有所减少,单季节省约 23 亿元。这些措施共同为公司节省了近 88 亿元。

研发与营销并重

尽管采取了严格的成本控制策略,阿里依然保持了研发投入的力度,本季度研发支出超过 150 亿元,占收入比重维持在 7%-8% 之间。腾讯则在销售和市场费用上缩减了 32%,从去年同期的 104.35 亿元降至 71.24 亿元。

在财报电话会议上,两家公司的管理层均强调,本季度业绩的改善离不开成本优化的努力。阿里巴巴指出,运营效率的提升推动了经调整 EBITA 的增长;腾讯则明确表示,关闭了一些非核心业务,如在线教育、电商直播等,并对亏损业务进行了持续优化。

当前互联网行业进入了“留量”时代,传统的高投入、广覆盖模式已难以为继。降本增效不仅提升了营收规模和盈利能力,更重要的是优化了各业务的运作模式,使得亏损业务逐步缩小亏损幅度,盈利业务持续扩大规模。

阿里分部业务亮点纷呈

在电商板块,淘宝和天猫的线上实物商品 GMV 同比小幅下降,但服饰、消费电子等品类的降幅有所收窄。今年双 11 期间,阿里披露的 GMV 与去年持平,但参与人数同比增长,人均消费金额也有所提升。

近场电商领域,阿里旗下的“直营及其他”业务(如盒马、天猫超市等)同比增长 6%,营收规模达到 647.25 亿元。盒马的线上订单收入占比保持高位,同时通过优化配送成本,毛利率得以提升。截至 9 月底,大多数开业超过 12 个月的盒马门店已实现现金流为正,标志着该业务开始实现自我造血。

淘菜菜业务的 GMV 同比增长超 40%,亏损大幅收窄。淘特则专注于存量用户的精细化运营,旨在提升用户消费频次和金额。国际商业板块的亏损也显著收窄,菜鸟首次实现盈利,经调整 EBITA 为 1.25 亿元。

本地生活与云业务稳健发展

本地生活业务亏损收窄至 35 亿元,主要得益于饿了么 GMV 和平均订单金额的正向增长,以及获客成本和派送成本的优化。阿里云业务本季度仅增长 4%,但非互联网客户的收入同比增长 28%,占比达到 58%。此外,菜鸟的海外分拣中心总数增至 12 座,物流能力进一步增强。

腾讯方面,通过减持京东、美团等投资标的,优化了资本配置。同时,腾讯加大了回购力度,显示了对未来发展的信心。

总体来看,阿里巴巴和腾讯通过降本增效策略,不仅实现了短期业绩修复,也为长期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