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1093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3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近日在 CES 2025 展会上,AI 耳机作为继 AI 眼镜之后的又一焦点,吸引了众多目光。从手机厂商到传统音频品牌,再到互联网巨头纷纷入局,AI 耳机正逐步成为下一个竞争高地。
当前,AI 耳机市场呈现出多元化格局。手机厂商如华为、小米、三星等凭借庞大的用户基数和生态链优势,将 AI 耳机与手机功能深度融合,提供如实时翻译、会议记录等实用功能。以华为为例,其最新款 AI 耳机通过“小艺”智能体实现了多场景应用,单店销售已突破两万副。
音频品牌的战略布局
音频品牌则通过引入外部大模型或自主研发技术,为耳机注入更强的智能化属性。例如,飞利浦和纽曼等品牌接入了腾讯、百度等公司的 AI 模型,而像 WISHEE、iKKO 等新兴品牌则尝试打造独立硬件设备,但因用户体验尚待完善,市场反响较为平淡。
另一类互联网大厂则聚焦于自身技术优势的硬件化。科大讯飞延续其在会议场景的技术积累,将录音转写等功能移植到耳机中,而字节跳动通过收购 Oladance 推出了 Ola Friend 耳机,以语音问答为主要特色,但其硬件封闭性限制了潜在用户群。
从锦上添花到刚需转变
尽管 AI 耳机的市场需求逐渐显现,但现阶段其核心功能仍停留在辅助层面。业内人士指出,耳机的基础性能仍是用户考量的关键因素,而 AI 功能仅能起到补充作用。此外,高昂的价格与实际体验之间的矛盾,也让部分消费者望而却步。
从长远来看,耳机行业的发展重心正在向 AI 化倾斜。然而,目前 AI 耳机的普及仍面临诸多障碍,包括智能水平不足、依赖手机操作、用户习惯尚未养成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耳机厂商在算法优化、硬件设计和用户体验等多个维度持续努力。
手机厂商的主导地位
手机厂商在 AI 耳机市场的主导地位显而易见。凭借强大的生态系统和资源整合能力,它们能够实现耳机与其他智能设备间的无缝协同。相比之下,传统音频品牌因缺乏生态支持,转型步伐略显迟缓,导致其高端产品在市场上竞争力下降。
不过,行业分析师普遍认为,未来的 AI 耳机市场不会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而是向两端集中,即低价白牌和高端品牌占据主导地位。与此同时,随着 AI 技术的不断演进,耳机作为独立硬件的意义或将弱化,更多可能性将集中在软件和服务层面。
软件收费模式的潜力
未来,AI 耳机的商业模式有望从单纯的硬件销售转向增值服务。例如,对翻译、语音转录等功能设置免费试用次数,或是推出订阅制服务。这种转变不仅有助于提升盈利空间,还能进一步丰富耳机的使用场景,使其更好地融入用户的日常生活。
综上所述,AI 耳机市场正处于快速发展期,但要实现真正的爆发式增长,还需克服一系列技术与市场瓶颈。对于厂商而言,如何平衡技术创新与用户体验,将是决定胜负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