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厂程序员跨界横店:虚拟拍摄背后的创新故事

3次阅读

共计 1145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3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在北京,他们是普通的大厂程序员,每天埋首于代码与会议;而在横店,他们摇身一变,成为影视拍摄中的关键角色——数字影像工程师。这些工程师来自阿里巴巴大文娱的虚拟拍摄团队,他们的工作旨在提升影视制作的科技含量,并通过技术创新为剧组提供解决方案。

石惊便是其中的一员。他的日常工作被分割成两地:北京的办公室和横店的片场。在北京,他按时打卡,处理日常任务;而在横店,他则要随时待命,配合剧组的拍摄计划。每当接到通告单,他和团队成员便需提前半小时到达现场,调试设备、校准色彩,确保虚拟场景与实际拍摄无缝衔接。

从实验室到片场

石惊最初是一名视频算法工程师,专注于优化超高清画质。2019 年,他开始涉足虚拟拍摄领域,致力于解决虚拟场景的画质问题。这项技术在国内尚属新兴,但他很快意识到,这是一片充满潜力的新天地。

在片场,石惊的工作不仅仅是技术支持,还包括与导演和摄影师密切沟通。例如,在某部电影中,导演提出极高的画质要求,需要达到 8K 分辨率和 48 帧的流畅度。经过团队的努力,他们成功完成了这一目标,获得了导演的高度认可。

信任的建立与突破

另一位工程师阿明分享了他的心路历程。初入片场时,他既兴奋又忐忑,因为这里的一切都充满了未知。随着工作的深入,他逐渐赢得了剧组的信任,不仅解决了许多技术难题,还帮助导演实现了更具创意的拍摄方案。

“有一次,导演对虚拟场景的光影效果不满意,”阿明回忆道,“我们迅速调整了算法,最终呈现出令人满意的结果。”这样的经历让他深刻体会到,技术不仅能解决问题,还能激发创作灵感。

跨界的融合与挑战

对于数字化制作总监大墨而言,他的职责不仅是协调技术团队,还要确保技术方案符合导演的艺术构想。他指出,虚拟拍摄需要工程师具备感性思维,而导演则需要理解技术限制,双方必须找到平衡点。

在一次项目中,大墨带领团队为剧组提供了沙漠星空的虚拟场景。尽管实景拍摄耗费了大量时间和人力,但通过虚拟技术,他们仅用几天时间便完成了同样的效果,得到了导演的认可。

然而,虚拟拍摄并非一帆风顺。由于技术仍在不断迭代,工程师们时常面临新的挑战。例如,如何让虚拟场景与实景灯光完美联动?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复杂的场景搭建?这些问题都需要团队持续探索与改进。

成就感与使命感

尽管工作繁忙,但石惊认为,这种跨界体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他提到,当自己的名字出现在片尾字幕中时,那种自豪感无法言表。“我们的工作成果不仅服务于剧组,还将影响观众的观影体验,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同样,阿明也表示,能够见证技术如何推动艺术创作,是他最大的动力。“每次看到自己的努力转化为实际成果,我都感到无比骄傲。”

在虚拟拍摄的实践中,这些工程师不仅提升了自身的专业技能,还促进了影视行业的技术革新。他们证明了,科技与艺术的结合可以创造出无限可能。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