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1663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5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2023 年 12 月,日本制铁出乎意料地向具有 120 年历史的美国钢铁提出 149 亿美元的收购要约。这一消息立刻引发了业内的广泛讨论,因为美国钢铁被誉为“美国工业化的象征”,不仅建造了联合国大厦等标志性建筑,更是由“世界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和“美国金融业教父”约翰·摩根所创立的。
毫无疑问,这宗交易的复杂性和难度不言而喻,但日本企业显然志在必得。回顾历史,日本第一次掀起的海外并购潮可以追溯到 1985 年,那时美、日、英、法、德签订了广场协议。在当时的日本,经济政策从“贸易立国”转变为“海外投资立国”,也是应对国内外经济挑战的一种策略。
当时,日本在汽车、半导体等行业的表现抢眼,手握巨额资金储备,其贸易顺差不断扩大。为了减轻与美国及欧洲的贸易摩擦,日本开始通过海外投资将产能转移到美国等国,从而规避贸易壁垒。1985 年至 1991 年,日本的海外投资总额达到 4000 亿美元,成为全球最大的对外直接投资国。
在这一阶段,很多日本企业都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海外并购。其中,包括了三菱地产以 13.73 亿美元收购洛克菲勒中心,以及索尼以 34 亿美元收购哥伦比亚电影公司等标志性案例。这些交易使得日本企业一度占据了美国 10% 的不动产。
然而,泡沫经济的崩溃之后,日本经济陷入了漫长的萧条期,海外投资方向也逐渐转向东亚和东南亚的新兴市场,其投资规模大幅减少。直至 2012 年,日本的股市跌至 8000 点,安倍晋三再度上台,他把摆脱通货紧缩提升到首要任务,大力推动“安倍经济学”的实施。而这一经济策略带来了日本企业的第二波海外并购潮。
此次,并购的方向不仅仅是高楼大厦,而是开始聚焦医疗、通信和基础设施等领域,以助推日本企业进入新市场,提高它们的全球竞争力。比如在 2014 年,日本饮料巨头三得利以 160 亿美元收购美国威士忌厂商 Beam,而软银则在 2016 年以 320 亿美元收购英国芯片设计公司 ARM。特别是后者,尽管当时 ARM 的联合创始人对此交易并不满意,但孙正义对 AI 战略的布局无疑为这笔交易注入了新的动力。
进入 2021 年以来,日本企业的海外并购再次腾飞,年均超过 4000 项,成就自 1985 年以来的最高水平。这些交易主要集中于获取新技术和新产品,实现产业升级。在 2024 年,日本股市也迎来了久违的反弹,日经指数刷新了 1989 年以来的历史高点。面对此背景,瑞萨电子等公司更是开始频繁地发起收购
2024 年初,瑞萨电子迅速以 3.39 亿美元收购了美国氮化镓功率半导体供应商 Transphorm,这标志着日本企业再次在海外市场上打响了“战役”。随即,又以 59 亿美元收购了澳大利亚设计软件公司 Altium,显示出对技术型企业的投资意向。
这股热潮不仅体现在科技领域。在建筑行业,积水建房计划以 49 亿美元并购美国住宅建筑商 M.D.C. Holdings,商船三井也宣告了对全球最大散货船航运公司 Gearbulk Holding 的全资收购。这些交易中,金融机构的支持不可或缺,三菱东京、三井住友和瑞穗等银行为并购提供了强力的融资与法律服务。
视线再回到日本制铁收购美国钢铁的计划,尽管谈判历时一年且面临白宫的反对,仍获得了钢铁工人和地方官员的支持。截止到 2023 年 12 月 23 日,在各方激烈的博弈中,负责审查的投资委员会向拜登提交了“无法达成共识”的报告,为最终的决策增添了更多的变数。
日本制铁深知此举的风险,然而,其承诺为美国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和再投资的决心,展现了其对收购的信心。在日本的前首相岸田文雄及现任首相石破茂的支持下,双方积极推动这一合作关系。尽管未来仍需面对诸多挑战,中国竞争的压力也不容忽视,但日本企业显然再次展现出它们的全球雄心。
通过不断的海外投资,日本在“失去的 30 年”里依旧维持了经济总量的稳定。在收购中,日本企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们正在改变过去的策略,更加重视并购后的整合与管理。
2024 年,未来的日本企业将继续以更敢于创新的姿态,来并购全球的优质资产,重塑自己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可以预见,这将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交易,而是日本在全球经济舞台上的新一轮冒险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