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通义重启C端竞争,迎来逆袭新机遇

5次阅读

共计 2361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6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躺平”将近一年的 阿里通义 ,终于停止犹豫,重新杀入了激烈的AI 助手应用 市场。

近期有报道显示,阿里将通义从阿里云中拆分出来,归入阿里智能信息事业群,带来了产品经理及工程团队的调整。通义 PC 端及 App 团队和智能搜索产品“夸克”处于同一层级,而通义实验室仍然留在阿里云系统内。这次调整既是阿里重构大模型业务布局的体现,也明确了通义应用新的定位。

作为达摩院研发的“拳头产品”,通义系列产品目前依托于阿里云,将大模型技术以 MaaS(模型即服务)形式提供给外部。起初,通义应用和大模型服务紧密绑定,主要面向企业客户,承担“秀肌肉”的角色,通过丰富模型的功能吸引 B 端用户关注,展现应用潜力。因此,尽管通义 App 并不算晚上线,却一直低调运营,营销推广相对有限。

拆分后,通义应用将正式转向 C 端市场,刚刚告别云计算大战的阵地,转而投身激烈的 AI 助手竞争。然而此时,通义已完全失去先发优势,Kimi、豆包与文小言早已占据领跑地位。

最新数据表明,通义开始积极追求每日活跃用户数(DAU)、月活跃用户数(MAU)等关键指标,紧迫感明显。

行业普遍认为,阿里擅长服务 B 端企业,字节跳动更擅长面向 C 端打造流行产品。如今,双方都试图跨界,阿里整合智能信息事业群,大力支持通义和夸克,力争突破 AI To C 的市场门槛;字节则希望通过豆包在 C 端积累用户基础,未来实现 B 端业务转化。

通义定位摇摆导致失去优势

通义曾是最具 C 端潜质的 AI 应用之一。它其实是国内第一个推出 AI 助手应用的产品,时间还早于豆包约四个月,领先 Kimi 近半年。

在大众还不了解 AI 问答功能时,通义已小有名气,例如当年“全民舞王”和“兵马俑跳科目三”等话题一度登上微博热搜。不过随着热度消退,通义逐渐变得低调,功能升级和宣传都不积极。在市场营销中,诸如“AI 搜索”“多模态”“多步推理”“Agent”等热门标签,通义鲜少使用,反而让后发的 Kimi、豆包借助互联网引流等手段取得领先地位。通义逐渐失去了市场存在感。

这一切的根本原因是通义对自身定位的摇摆不定。通义更像是阿里 AI 技术的集中橱窗,将零散的 AI 功能汇聚在一个入口下,而这些功能来自不同团队,服务既面向 C 端用户,也承担 B 端需求。

比如通义中的“通义听悟”,最早诞生于 2021 年,最初是阿里的一款内部提升效率的工具,后演变成专注办公学习的 AI 助手。根据九月份的数据显示,单是通义听悟一款产品就吸引 43 万左右访问量,这让许多用户跳过通义整合的入口,直接流向单一 AI 应用。

通义听悟的商业模式也体现了通义整体战略:C 端用户免费,面向企业客户收费。正如产品负责人所说,面向 C 端的目的更多是向市场展示阿里技术的发展方向和通义模型的演进。

这种各自为政的模式,使功能更新节奏不一,通义 App 缺乏统一发展策略,造成其在用户心中缺乏鲜明形象。

二次冲刺中的通义

当前市场上 AI 助手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通过强投流获取用户的代表,如豆包、Kimi;另一类则侧重轻投入、自然增长的代表,例如文小言和通义。

投放流量带来的增长显而易见,数据显示今年 2 月到 11 月,Kimi 网站访问量从 305 万升至 3282 万,豆包从 173 万升至 2143 万。

自然增长的文小言上线虽迟于通义四个月,至 11 月网站访问累计 2207 万。整体来看,Kimi、豆包和文小言组成了第一梯队,通义位列第二梯队,其他 AI 助手则比较靠后。通义 11 月访问量 1065 万,仅为 Kimi 三分之一,豆包的一半。

此次通义拆分后,真正意味它走上了战场,挑战很明确——如何缩小与顶尖竞争者的差距。

豆包是通义最大的竞争对手。虽有消息称字节计划强化即梦产品,却未放弃豆包。豆包不仅是字节获取用户数据的关键渠道,也与未来硬件和多模态功能打通息息相关。据报道,字节给豆包定下了“年底突破一亿月活”的激进目标。

相对而言,通义在营销和获客上的动作刚刚开始,迫切需要提升 DAU。组织架构层面,豆包由字节 Flow 部门直接管理,资源投入充足;而通义归属阿里智能信息事业群,该部门在阿里内部资源有限,甚至被戏称为“边缘部门”。

面对有限资源,阿里如何精准布局通义成为关键。目前通过投流获客风险大、成本高,据智谱清言数据,C 端用户贡献收入远低于市场获客成本,获客难度凸显。

业内观点认为,阿里核心仍然在 B 端,通义只能算是 C 端的测试产品。而字节只有彻底大幅提升豆包,才能在 B 端市场打开局面。两家公司各自演绎以 B 撬动 C,或 C 撬动 B 的新趋势。

火山引擎总裁曾提及,借助豆包,火山引擎获得了更多关注和合作,表明大模型时代 C、B 端业务间的边界正逐渐模糊。

通义与夸克的微妙关系及未来方向

通义从 B 端业务拆离出来,仅是阿里重组 AI 业务的起点。通义面临的首要挑战是内部各项分散的 AI 功能如何有效整合。目前,通义功能分散,缺乏清晰统一的产品形象,远不及 Kimi 聚焦 OpenAI 技术强化 AI 搜索,或 Minimax 投入多模态视频生成技术带来的独特优势。

此外,隶属于同一事业群的夸克与通义关系微妙。原本两者分属 B 端和 C 端,无直接竞争,但随着通义转向 C 端,双方资源分配、功能差异化及市场定位需要重新协调。

夸克在下载量和用户量上领先众多 AI 应用,但通义更适应 AI 原生应用形态,有潜力实现较大空间成长。考虑到两者在效率助手和生产力工具上的功能重叠,未来如何避免内耗,优化资源配置是必答题。

利好的一面是,通义加入智能信息事业群,有望强化阿里在桌面端市场的竞争力。尽管移动端是当前流量主战场,但桌面端市场尚有广阔白热化空间,且桌面端的应用壁垒较高,竞争者稀少,如夸克、豆包和 Kimi。

桌面端因其扩展性强,有助于打破应用壁垒,实现功能间无缝衔接,促进 AI 与人协作提升生产力。这个市场或成为通义未来增长的新赛点,为其提供逆袭机会。

未来,通义有望联合夸克在 PC 端形成合力,共同对抗以豆包为代表的移动端巨头。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