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厂商崛起,共享充电宝陷入困境

4次阅读

共计 4218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11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共享充电宝,曾经被视为解决电量焦虑的救星,如今却成了众人吐槽的对象。“共享充电宝太可怕了,我用它的电,它吸我的血。”这句脱口秀舞台上的调侃,如今已成为现实。共享充电宝不仅迎来了又一轮的涨价潮,还荣登“刺客”排行榜首位,给年轻用户上了深刻的一课。

本轮涨价后,共享充电宝的定价飙升至每小时 4 元、6 元甚至 10 元。相比之下,火电一度 3 毛 9、风电一度 4 毛 6,而 5V1A 的共享充电宝一小时仅输出 0.005 度电。如此巨大的差距,让共享充电宝从曾经的伟大发明,彻底沦为了高不可攀的“奢侈品”。

根据江湖定律,刺客终将被刺。如今,共享充电宝似乎已走到了危险边缘。调侃与质疑声此起彼伏,大家都明白,涨价不过是共享充电宝企业在经营困境下的无奈之举,这无异于饮鸩止渴。那么,谁会成为那临门一脚,将“又贵又慢易借难还”的共享充电宝市场推向终局呢?手机市场近期的动态值得关注。

百瓦快充撞上 5V1A,共享充电宝造成体验割裂

快充,无疑将成为手机市场的下一个升级重点。以充电速度在业内垫底的 iPhone 为例,数据显示 iPhone14 系列的充电速度进一步提升,最高可达 29 瓦。然而,在安卓阵营,29 瓦的充电速率已显得微不足道。如今,市面上的主流旗舰手机,快充已进入百瓦时代。

安兔兔近期发布的手机充电榜显示,榜单前十的机型中,120 瓦是起步水平,功率最高的已达到 200 瓦快充。与大功率相对应的是更短的充电时间,从 5% 至 100%,榜单中最短耗时仅为 9 分 48 秒,榜尾第十名则是 19 分 47 秒。可以预期,在未来,十分钟内充满电将在手机市场逐渐普及。

作为手机的配套装备,充电宝也在快充方面不断努力。目前市面上在售的充电宝产品,输出功率最高可达 140 瓦,100 瓦、66 瓦的快充充电宝也较为常见。然而,手机充电功率越高,共享充电宝就越显尴尬。

共享充电宝始终摆脱不了“千年慢充”的标签。2017 年,共享充电宝元年,当时苹果发布了 iPhone8 系列,这是苹果旗下第一款支持快充的机型。在此之前,iPhone 一直沿用祖传的 5V1A 慢充。在这种背景下,同样采用慢充的共享充电宝并不突兀。

五年后的今天,手机快充已步入百瓦时代,iPhone 充电速率提高至 30 瓦,而共享充电宝却原地踏步。纵观怪兽、街电、轻芒、来电等主流品牌,其投放市场的共享充电宝输出功率基本以 5V1A(5W)和 5V2A(10W)两种规格为主。

根据充电头网的对比测试,在 5 瓦慢充的情况下给一台 iPhone12 充电,30 分钟仅充入 18% 电量,充满共耗时 3 小时 19 分钟。而 18 瓦及更高快充在 30 分钟时可充至 58%,差距一目了然。

此外,由于共享充电宝用户大多处于边充边用的场景,当手机运行功耗大于慢充的充入电量时,还可能出现“越充越少”的尴尬情况。“价钱不停涨,充电还是那么慢,刷着视频充了半小时,电量从 5% 掉到了 3%。”上周末租借充电宝时,Ben 就遇到了这样的问题,“天气一热,共享充电宝太不给力,手机温度高就容易掉电比充电快。”

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共享充电宝,在充电速度方面给用户带来的体验割裂,已无法忽视。

涨价必上热搜,年轻人最怕“刺客”

与充电慢的痛点相互呼应,共享充电宝劝退年轻人的另一大原因是涨价。“共享充电是一种刚需,而且现在年轻人借用一次可能就是 1 个小时或 2 个小时,对 4 元、8 元、10 来块钱的消费,他们其实也没有太在意。”面对涨价质疑,有共享充电宝官方客服这样说道。

然而,从年轻人的消费观来看,实际情况恰恰相反。当某项商品或服务的品质未达到年轻人的评判标准时,他们往往是最典型的价格敏感型用户。最近流行的“刺客”说法就是最好的证明。接连登上热搜的水果“刺客”、雪糕“刺客”,背后都是年轻人在推动。通过这些事件可以看出,年轻人在花钱方面虽然常给人大手大脚的印象,但并不意味着商家可以随意宰割。

共享充电宝显然已成为新晋的“首席刺客”。特别是在用户习惯快充之后,以慢充为主的共享充电宝会进一步加深年轻人对其“刺客”的认知。Ben 认为,从慢充升级到快充的体验是不可逆的。而且,充电慢会直接导致充电时间变长,费用也会随之增加。以目前行业常见的 4 元每小时计费标准,“我多借几次的钱,够买好几个充电宝了。”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发布的数据,预计到 2025 年,中国共享充电宝用户数量将达到 7.549 亿人。鉴于共享充电宝涨价必上热搜的现实,在这数亿用户中,价格敏感型用户绝非少数。

此外,共享充电宝在使用过程中还普遍存在乱扣费问题,这更加坐实了其钱包“刺客”的身份。在黑猫投诉上搜索“共享充电宝”,相关投诉共有 14925 条,其中多数都是扣费纠纷,包括机器卡住无法归还、小程序显示信息与实际归还点不符、归还之后未停止计费等,涉及来电等多个品牌。

“年轻人没有太在意”,似乎给共享充电宝的一味涨价、价格机制不透明提供了安全区。然而,现实中一条条关于涨价的热搜却直接表明,每涨一块钱,用户矛盾都会加剧一分。

知错难改背后的两大死穴

回顾共享充电宝风口形成的这五年,慢充、涨价并非近期才出现的问题,为何至今仍未得到解决?原因很简单,截至目前,这两大商业难题尚无解决方案。

首先,在共享充电宝的营收公式中,能够提高营收的仅有订单数和订单费用两个变量。其中,订单数受点位和用户规模影响,订单费用则主要与使用时长和单价相关。

随着由资本主导的疯狂扩张阶段结束,市场点位和用户规模的增速明显放缓。以“共享充电宝第一股”怪兽充电为例,财报显示,截至 2022 年第一季度,公司在全国拥有 86.1 万个点位,累计注册用户 2.989 亿。2021 年底,这两项指标分别为 84.5 万、2.869 亿。由此可见,第一季度对应的环比增速分别为 1.8%、4.2%。

点位和用户规模扩张乏力,如果使用时长再缩短,经营状况必然不容乐观。所以,快充的普及给共享充电宝运营商带来了一个难题:是提高充电效率改善用户体验,还是继续以慢充延长使用时长来稳住营收?多数企业选择了后者。

当然也有例外。做数码配件起家的品胜在 2021 年推出共享充电宝品牌“闪葱”,以快充作为差异化竞争点,痛批友商慢充体验,自称行业颠覆者。然而,一年过去了,“闪葱”并未带来实质性的体验提升,市场数据反而进一步向主营传统慢充的品牌集中。

弗若斯特沙利文在《2022 年中国共享充电宝行业市场研究报告》中指出,2022 年上半年,在竹芒、怪兽充电、小电、美团之外,其他共享充电宝品牌的设备量、GMV 和订单量的市占率均为个位数。

另有业内人士透露,“快充充电宝也有可能玩文字游戏,标的最大输出电流 2.4A,实际是三根线的总和。用户一般一次只会充一台手机,单根线的输出限制在 5V1A 也就合理了。”

其次,涨价是共享充电宝、共享单车等共享经济领域常用的增收手段,但这条路终究逃不过死胡同的结局。

2017 年,来电成为行业里首个官宣实现盈亏平衡的企业;2018 年,街电、小电跟进宣布盈利;2019 年、2020 年,怪兽充电的净利润分别达到了 1.66 亿元、7540 万元。然而,仔细分析共享充电宝的经营模式就会发现,盈利难以持续。

对于共享充电宝企业来说,点位是获取用户的入口。但市场上优质点位有限,一方面点位竞争日益激烈,另一方面线下实体的流量近几年明显下滑。共享充电宝企业不得不给商家提供更高的推广和分成,以保住点位优势。

怪兽充电财报显示,2019 – 2021 年公司支付给点位合作伙伴的费用分别为 9.28 亿元、15.77 亿元、21.13 亿元,占营收的比例分别为 48%、58%、61%,费用逐年上升。

分给商家的钱越来越多,此时涨价就成了增收的途径。但如前文所述,共享充电宝多年来的使用体验并未得到实质性改善,价格从 1 元每小时涨到 4 元每小时,虽然营收翻倍,但代价是用户流失。

此举虽能提振当下业绩,却为日后增长埋下了隐患。事实上,即便服务价格不断上涨,共享充电宝仍难逃由盈转亏的命运。

财报显示,2022 年第一季度怪兽充电营收 7.371 亿元,较 2021 年同期的 8.469 亿元下降 13.0%,较 2021 年第四季度的 8.362 亿元下降 11.9%,净亏损为 9640 万元;另一家代表企业小电科技,几个月前则传出裁员 2000 人的消息,约占公司总人数近 40%。

投资者显然已失去耐心继续等待共享充电宝企业验证商业化能力,怪兽充电 0.8 美元的股价,较上市当天开盘价已跌去九成。

慢充体验差,快充压缩时长;涨价没人用,不涨无利可图。共享充电宝企业其实比任何人都清楚体验痛点的存在,奈何经营死穴摆在眼前,知错却难改。

充电是刚需,共享充电宝不一定

回到前面的问题,共享充电是刚需吗?先别急着下结论,我们从共享充电宝的使用场景来分析。共享充电宝的使用场景很明确,就是解决用户外出时的手机电量焦虑。

巧的是,手机厂商也在为此努力。手机厂商围绕快充展开激烈竞争,尽可能缩短充电时间,给用户带来的体验变化是出门前十分钟就能充满电。而满电出门,基本可以缓解绝大多数人的电量焦虑。按照当前手机的平均续航水平,满电状态足以满足一天轻度乃至中度的使用需求。

此外,手机厂商还在优化手机续航方面发力。小米 12S 系列着重强调了续航数据,雷军提出了“DOU 续航测试”这一新概念,小米 12S Ultra 的续航时间提升至 1.24 天;华为给 Mate50 系列加入全新续航技术,官方介绍手机在 1% 低电量时会智能启动聚能泵,该模式下仍能支持通话 12 分钟、扫码 4 次或亮码 10 次。

上述两个方面,是手机厂商在当前电池技术瓶颈期内给出的曲线解决方案。在短时间的外出场景中,两种方案叠加,用户基本可以告别共享充电宝。

而对于更长时间的外出或重度使用手机的用户来说,充电宝无疑是更好的“续命”方案。但是否必须选择共享充电宝,则要打个问号。

根据前文所述,由于受制于商业死穴,共享充电宝的产品体验未达预期,在某些日常场景中甚至无法很好地完成基本充电任务,还可能引发付费纠纷等新问题。从用户角度来看,共享充电宝的使用成本逐年升高。若用户预判到有使用充电宝的需求,又曾被共享充电宝“伤害”过,当使用成本超过心理承受极限时,大概率会选择自备充电宝而非租用。

Ben 就因为无法忍受共享充电宝的“龟速”慢充,而购买了一款背夹电池,“吸在手机上就能带出门,快充最高 20W,而且够充满两次”,续航焦虑从此不再困扰他。

随着救机于水火的可选项越来越多,共享充电的需求似乎并非刚性。可以想象,随着手机快充、续航表现不断提升,被“刺伤”的用户纷纷寻找替代方案,共享充电宝的生存空间将越来越狭窄。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