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941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3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在 Neuralink 的“Show and Tell”活动中,展示了一幅充满赛博朋克风格的画面——绿色条码在屏幕上滚动,仿佛进入了电影《黑客帝国》的世界。然而,马斯克指出,这不是特效,而是真实的大脑神经信号。
作为 Neuralink 的创始人之一,马斯克的目标是通过脑机接口技术,实现人与 AI 的无缝交互。他提到,当前人与计算机的信息交换速度极低,仅为 10-100 比特 / 秒,而计算机的处理速度可达每秒千兆位。因此,他希望打破这一瓶颈,为未来的 AI 风险提供解决方案。
从猴子实验到人类应用
在展示中,一只名为 Sake 的猴子通过“意念”操控光标在键盘上移动,实现了“心灵感应式”打字。这一成果基于 Neuralink 开发的 N1 植入体,该设备直径约与硬币相当,由柔性薄膜制成,拥有上千个电极通道,可以完全无线化地植入大脑。
为了确保手术的安全性,Neuralink 研发了名为 R1 的手术机器人。这款机器人能够精确地将微小电极插入大脑,并避开血管。相比传统神经外科手术,这种方式不仅降低了成本,还提高了效率,每次手术只需 15 分钟。
Neuralink 的短期目标是帮助瘫痪患者恢复行动能力,例如通过将大脑信号传递至脊髓设备,重新激活受损的神经系统。此外,他们还致力于恢复视力,即便对于天生失明的个体,也有可能通过刺激视觉皮层来重建视觉体验。
技术挑战与未来发展
尽管 Neuralink 取得了显著进展,但该技术仍面临诸多挑战。首要问题是设备的隐形化,即如何让植入物不被察觉。其次,设备需要具备可升级性,以便用户随时更换为更先进的版本。此外,无线充电系统的安全性与稳定性也是关键,尤其是在植入物温度不得超过 2 度的情况下。
另一个难题是规模化生产。将实验室中的原型转化为适合大规模使用的安全设备,需要克服技术、成本及质量控制等多个障碍。为此,Neuralink 在奥斯汀设立专门工厂,专注于优化生产线流程。
马斯克透露,Neuralink 已向 FDA 提交了大部分相关材料,并计划在未来六个月内启动人体临床试验。在此之前,他们将继续进行严格的安全测试,包括使用假大脑模型模拟植入过程。
长远来看,Neuralink 希望打造一个“全脑界面”,使人类能够直接与 AI 互动,而不受现有硬件限制。这一愿景虽然遥远,却展现出了脑机接口技术的巨大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