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3326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9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有时,真的挺怀念那个手机设计百花齐放的时期。要是你是 80 后、90 后,或许对这句感慨会更有体会。曾经,手机公司的设计师们为了探索手机形态,常常脑洞大开,捣鼓出各种在如今看来颇为“奇葩”的设计。那个时代,不仅有“奇葩”设计,还有不少曾一度热门,最终却迅速消失在时间长河里的设计。
为何会突然有此感慨呢?这得从之前我从抽屉深处翻出已没电的 K30 Pro 说起。短暂充电后发现它仍能使用,测试相机功能时,伴随着音效弹出的前置摄像头着实让我有些惊喜,放到现在估计能唬住不少人。
看到 K30 Pro 的弹出式摄像头后,我便想和大家聊聊那些昙花一现的手机设计,说不定其中就有当年你十分喜爱却已遗忘的功能。那些年的奇葩设计,有你钟情的吗?
弹出式摄像头
既然这篇文章因 K30 Pro 而起,那就先来聊聊弹出式摄像头吧。这款 2020 年发布的红米 K 系列旗舰堪称“钉子户”,至今仍有不少用户。一代神 U 骁龙 865 加上最后一代弹出式摄像头,就算想换也难寻替代品。
当时手机屏幕设计刚从水滴过渡到挖孔,不少人对这个“悬空”的小孔表示抗拒。或许正是瞅准了这个市场,vivo 在 2018 年率先推出 vivo NEX,将前置摄像头做成单独的弹出式模块,只有在需要时才从上边框弹出。
这个新颖的设计很快赢得了用户好评,使 vivo NEX 成为当时最热门的旗舰手机。不过,想到弹出式方案的显然不止 vivo。在 vivo NEX 发布后的一周,OPPO 带来了 Find X,直接采用全新的“双轨潜望结构”,将前后摄像模组都整合到一个弹出式模块里。日常使用时,手机的正面和反面都看不到摄像头。
作为当时最激进的全面屏方案,Find X 的巧妙设计甚至在海外都引起了广泛关注,一些海外媒体更是直接称其为“2018 最美手机”。说实话,即便在 6 年后的 2024 年,Find X 的设计依然能让人眼前一亮。正反面均为无孔设计,弹出式的摄像模组充满科技感,也让我对 Find X 系列从此有了别样期待。
Find X 不仅通过弹出式设计解决了摄像头隐藏问题,还留出了足够的硬件空间,让设计师能把一堆传感器塞到手机正面,同时又不影响屏幕观感。从官网给出的示意图可见,Find X 的正面除前置摄像头外,还塞入了泛光感应元件、红外传感器、距离传感器和点阵投影器,使其成为少数支持 3D 人脸识别的手机。正面没有挖孔、没有刘海也没有“药丸”,甚至还支持 3D 人脸解锁,iPhone 看了都得直呼黑科技。
2018 – 2020 年是弹出式摄像头最热门的时段,从中端到高端都能见到这个设计的身影。不过一切在 2020 年戛然而止,弹出式设计几乎被所有厂商同时抛弃。
或许是因为这套方案成本太高,且抗摔能力差(当时不少用户反馈摔了一次后摄像模组就无法正常弹出)等原因,这个设计只用了一代就被舍弃。OPPO 在 2020 年发布的 Find X2 又变回了传统的挖孔设计。
2020 年之后,弹出式摄像头设计被手机厂商全面摒弃,大家默契地重新回到挖孔赛道,让居中挖孔成为主流并延续至今。说实话,这个结果很多人都没料到,以至于直到现在仍有不少人怀念弹出式摄像头,希望有厂商能复活这个设计,只是鉴于现在的主流手机设计方向,基本无望了。毕竟弹出式摄像头虽能实现全面屏,但要失去防水、防尘、强抗摔等诸多体验,还会使手机变厚。说实话,若只为全面屏,那还不如看看努比亚的屏下摄像头技术。
前后双屏
若你对手机市场不太熟悉,或许都不会记得这个设计,因为采用此设计的手机极少,国内基本就努比亚一家厂商。2018 年发布的努比亚 X 首次采用双屏设计,且不是那种小尺寸副屏,而是一个尺寸达 5.1 英寸,几乎覆盖大半个后盖的彩色屏幕。
如此激进的设计,放到如今也十分罕见。因为努比亚 X 的副屏不仅能显示通知等信息,还可当作正常屏幕使用。在竖折折叠屏手机吹嘘自己的外屏体验时,殊不知早在 6 年前就已有手机做出了更离谱的外屏设计。
而且努比亚的双屏手机不止一款,2019 年又发布了努比亚 Z20,继承了努比亚 X 的双屏设计,不过外屏参数基本未变。然而,努比亚 Z20 也是努比亚的最后一款双屏手机,事实证明这个设计并不受市场欢迎。虽双屏很酷,但提供的特别体验并不多。
当时努比亚宣传外屏可用于主摄自拍取景、护眼模式(仅外屏支持)以及前后双屏多任务,只是受限于当时的系统优化,实际体验一般,而且不停旋转手机来使用不同应用确实有些麻烦。
除了努比亚,LG 也一度尝试过双屏设计,只不过 LG 的设计师脑洞更大,采用了旋转屏设计。简单来说,主屏可通过旋转从纵向切换为横向,然后露出底下的一个小尺寸副屏。这个设计能让你不用横置手机就能全屏看视频,还可通过副屏查看、回复信息以及处理其他事情。
虽想法不错,但复杂结构带来的耐用性降低以及手机厚度激增等问题,使这个设计很快被 LG 抛弃。没过多久,LG 就宣布关闭整个手机业务,彻底退出手机市场。
如今,双屏手机某种程度上算是复活了,只不过变成了折叠屏手机,以超大内屏 + 外屏的搭配成为市场中的新兴力量。至于努比亚 X 那样的双屏手机是否还会复活?想必大家心里已有答案。
模块化手机
纵观整个手机发展史,会发现模块化的设计理念其实一直存在,它虽不会成为主流,但总有设计师执着于此。从 moto 到 LG,再到谷歌的 Project Ara,很多手机厂商都尝试过模块化方案,但最终都只有一个结果:失败。
在多年的尝试中,模块化手机也留下了不少经典产品,比如 moto Z 系列。其本体是正常的手机设计,但支持通过磁吸接口拓展投影仪、扬声器和照相机等模块,能获得远超普通手机的使用体验。
不过,若要说哪款手机称得上真正的模块化,那非 Project Ara 莫属。虽没有实际产品发布,但谷歌确实打造了一款概念手机,能像搭积木一样随意搭配处理器、影像模组、屏幕等不同模块。
模块化设计的初衷是延长手机使用寿命,让用户可按需搭配硬件,降低购置成本。然而,模块化设计带来的生产成本提升等问题,却让模块化手机难以量产,且稳定性堪忧,所以 Project Ara 项目最终在 2016 年被谷歌关闭。
老实说,模块化设计是手机设计师的终极梦想,但以目前的技术能力,成本和体验的平衡仍非常困难。而且对手机厂商而言,模块化手机在营收层面并非良策。不过,我认为未来还是会有勇于尝试的公司继续探索模块化设计,至于能否成功,就只能拭目以待了。
不是手机厂商不想再创新,而是太难了
从 2021 年起,手机厂商似乎进入了另一种状态,不再热衷于尝试各种新的设计方案,而是将精力全部投入到优化影像系统上。整个手机市场唯一称得上创新的,就只有折叠屏手机,在传统的直板手机上,我们已许久未见全新的设计。
甚至不少用户吐槽,手机厂商正在把他们喜欢的设计删除,换上并不好用的新设计。比如 iPhone 的拨杆式静音开关,被替换为按键后,无数果粉表示无法接受。不过苹果也有其理由,拨杆设计虽方便,但缺乏拓展性,难以适应 iOS 系统的功能性需求。
苹果认为做成按键形式,用户仍可按需将其设置为静音键或其他任意功能键,在不损失盲操体验的情况下提供更多用途。对此,我只能说想法虽好,但放在包里误触导致 iPhone 变成静音模式的问题谁来解决呢?
此外,iPhone 16 系列的拍照键也遭许多人吐槽,称这个按键除了让人更容易误触激活相机外,对实际拍摄体验帮助不大。不过,苹果给这个按键的定义不只是拍照辅助,还是未来的 AI 辅助键,用户可用拍照键激活 AI 的识图功能并获得帮助,只是苹果现阶段的 AI 功能不尽人意,实际体验约等于 0。
安卓这边情况类似,近年来的旗舰手机在设计上逐渐趋同,厂商将更多精力放在优化设计和体验上。这样做当然没错,毕竟花里胡哨的设计,终究比不上流畅的体验和舒适的手感。就像 iPhone 这么多年实际上只有两次大的革新,但凭借扎实的设计和体验稳坐钓鱼台,成为其他手机追赶的目标。
我觉得,与其说手机厂商不再热衷于创新,倒不如说现在的手机已是最具普适性的形态,想在不影响体验的情况下新增功能或进行大改动都非常困难。或者说,手机厂商们需要一个契机。我认为随着 AI 功能与手机的融合加深,手机形态或许会发生些许改变。利用 AI 的多模态处理能力,我们能否让其完全转变成其他形态呢?比如腕表、眼镜等。虽现阶段的 AI 主要用于影像等方面,但我觉得手机的下一个革命性变化,必然会围绕着 AI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