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1743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5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近段时间,华为和苹果都推出了搭载“捅破天”技术的新机,支持卫星通信,引发广泛关注。苹果在 9 月 8 日正式发布的 iPhone 14 中加入了卫星通信支持,名为“Emergency SOS via satellite”。这种功能可以让用户在没有地面网络覆盖的情况下,连接特定的卫星频率,发送紧急求助信息,甚至可以通过中继中心反馈至救援机构。这个功能目前在美国和加拿大免费试用两年,但只支持特定场景下的紧急求助。
而华为则在 9 月 6 日抢先一步,宣布 Mate50 系列支持北斗卫星消息。公司高层余承东在发布会上自信地表示,Mate50 是“支持北斗卫星消息的业界首款大众手机”,开启了“全民卫星通信时代”。他介绍,该系列在硬件上支持北斗短报文技术,能够在荒漠、海上遇险、地震等无网络环境中,将文字和位置信息发出去,与外界保持联系,还能生成多个轨迹点,支持应急救援和定位追踪。
事实上,华为和苹果将卫星通信作为新一代旗舰的卖点背后,隐藏着庞大的千亿蓝海市场。据赛迪研究院预计,在未来五年,低轨通信卫星的组网建设规模将突破百亿,整个产业链将达到千亿规模。涵盖卫星制造、发射服务、网络设备、终端手机、以及运营服务等各环节,都将迎来巨大发展机遇。
卫星通信技术现状:不能完全取代蜂窝
值得一提的是,华为 Mate50 所支持的“卫星通信”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低轨卫星通信,而是北斗短报文技术。通过北斗短报文芯片,手机可以在紧急情况下,直接通过卫星发送短文本信息,这在极端环境下确实具有“救命”作用。
相关技术专家指出,北斗短报文每次最多能传 78 字节信息(大约 39 个汉字),虽然不能打电话或观看视频,但对于一些紧急信息传递足够了,尤其在没有地面网络的偏远地区、海上或荒漠中,比传统的导航定位功能更具实用价值。
目前,卫星通信还依赖体积庞大的地面接收站(如天线和调制设备),想要将其缩小到手机尺寸还需攻坚。国内目前最轻便的便携式接收站也达不到一公斤左右,但随着技术发展,未来或有望实现“随身携带”。
行业人士认为,短期内,卫星通信还无法全面取代地面蜂窝通信,但它已成为重要的补充手段,特别是在灾难救援和偏远地区。未来,随着多家国产手机厂商跟进支持北斗短报文功能,国内的应用场景将逐步扩大。
未来趋势:低轨卫星将引领新赛道
除了华为和苹果,SpaceX 的 Starlink、谷歌、华为、OPPO、小米和 vivo 等也纷纷布局低轨卫星通信。高通、联发科等芯片厂商开始研发支持卫星连接的基带芯片,行业动态预示着低轨通信卫星市场即将爆发。
业内专家指出,一旦手机支持低轨卫星通信,用户在没有 4G/5G 信号时,也能实现上网和通话。要实现这一目标,将需要更多的低轨卫星投入运行,也意味着商业航天产业的巨大机遇。
“像马斯克的 Starlink 那样的运营商,尤其是国内的商业航天企业,将会迎来巨大的市场空间。”一位行业分析师表示。建立庞大的低轨通信卫星星座,成本虽高,但通过火箭的可回收技术大幅降低了发射成本,而中国的火箭回收技术尚在追赶阶段。
中国目前在轨卫星数量有限,远还不能与国际巨头 Starlink 的 3000 多颗星比肩。要突破这个差距,关键在于火箭成本的降低和发射频率的提升。SpaceX 通过火箭回收与再利用,显著降低了成本,使得每颗卫星的投入大大减少。而国内火箭回收技术还在研发,未来若能突破技术瓶颈,行业将迎来更大的飞跃。
技术创新:从芯片到系统的升级
除了发射技术之外,地面接收终端的技术也在不断革新。毫米波通信芯片、相控阵天线等技术逐渐成熟,毫米波技术不仅在卫星通信中大有作为,也开始应用于智能感知和无人驾驶等领域。未来,将这些技术集成到手机中,可能带来“手掌大小”的卫星接收装置,直至嵌入智能汽车,将极大拓展市场空间。
行业专家指出,美國、欧洲等发达国家在创新速度和资本支持上具有明显优势,鼓励风险投资和技术试错。相比之下,中国的创新环境仍受体制影响,资金和人才流动受限,短期难以出现像马斯克那样的颠覆式创业者。但只要加大对硬科技的扶持,未来在低轨卫星通信、航天制造等领域还是有巨大潜力的。
总的来看,低轨卫星通信不仅仅是技术突破,更关乎未来人类的通信生态。随着技术不断成熟和产业链完善,这个行业有望成为下一轮科技革命的核心引擎之一,为中国乃至全球带来全新的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