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3363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9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Figma,一款用户规模相对有限、多数 C 端用户闻所未闻的产品,却传出将以 200 亿美元的价格卖给 Adobe。尽管使用人数不多,且大多为设计师,但它的影响力不容小觑,微软、Twitter、Uber 等都是其客户,华为和大疆也曾为其付费,网易、京东、头条和小米早在 2020 年就有设计团队使用。
Figma 是面向设计师的 Web 端实时协作工具,类似在线文档,多个用户能同时处理一个设计。在互联网公司,多个用户涵盖多个角色,从产品想法到设计再到生产,UI 设计师、产品和研发都要参与,Figma 便是这样的协作平台。其作为团队的设计工具,而非仅设计师的工具这一定位,助力它超越对手。尤其在疫情下远程办公需求激增时,Figma 的估值从 2020 年的 20 亿美元飙升至如今的 200 亿。受此示范效应影响,国内对标 Figma 的 MasterGo、即时设计、Pixso 也相继获得不少融资。
今年 3 月,Figma 封停了被美制裁名单的相关公司账号,华为、大疆在其中。出于安全和稳定考虑,国产替代成大势所趋。承接这样的刚性需求,是中国版 Figma 的机会,更是难关。Adobe 收购 Figma,为市场增添变数。毕竟 Adobe 在设计软件世界占据主宰地位,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是,被收购的 Figma 能否续写传奇?
很多时候,Figma 并非首选。国内一家互联网公司的设计师姜勤表示,过去他们主要使用 Sketch。Sketch 比 Figma 更早出现,更专注体验,深受设计师群体喜爱和追捧。2019 年,Sketch 的全球使用率高于 Figma。但因其是本地化软件,共享文件不便,于是他们决定切换平台,在 Figma 和 Master Go 之间二选一。
Master Go 进入他们考虑范围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罗永浩曾为其代言。今年 5 月,罗永浩在微博发布关于 Master Go 的视频,很多互联网从业者才首次听说这个产品。他们打出的口号是,「能最多承载 500 人同时在线协同和图层量 10 万级别大型项目」。Master Go 还推出「国产设计软件共创计划」,美团、知乎、自如、顺丰等公司都加入其中。
Master Go 作为中国版 Figma 的热门选手,也得到头部基金的背书。2021 年 10 月,Master Go 所属公司蓝湖一年内拿到四笔投资,在 C + 轮融资时,拿到 GGV 和红杉的 10 亿元。
作为设计师,姜勤的体验是,Figma 插件较多,协作方便,生态感更强;Master Go 基本照搬 Figma,费用便宜。最后他们公司决定使用蓝湖旗下的 Master Go。
但一段时间后,姜勤直言,「Master Go 体验不是很好。」具体表现为 Bug 较多。「比如我们从 Sketch 将文件迁移过来之后,字体丢了,很多类似投影的效果也没了。我们提出的一些需求,也没有得到解决。」
某种程度上,公司使用设计工具是在做视觉资产的生产和管理,所以他们最看重生态稳定。Web 服务完全依赖账号体系,除了大疆遇到的这种黑天鹅事件,他们更担心假如平台倒闭,软件没人维护,设计文件无法迁出,这才是致命要害。这也是设计师之前偏好 Sketch 的原因,即便哪天出现问题,至少本地已下载的当前版本可照常运行,设计内容没有丢失风险。
不过 Sketch 的缺陷也很明显。除了文件分享过程复杂,Sketch 对电脑性能要求更高,文件稍大就会卡顿,这是 Figma 和 Master Go 不会遇到的问题。如此综合比较,Figma 的性价比就显现出来。所以,当 Figma 被 Adobe 收购的消息爆出,设计师圈随之震动。
姜勤解释,虽然 Figma 创始人 Dylan Field 在收购公告中说,目前没有改变 Figma 定价的计划,但他们最担心的还是收费问题。「Figma 对个人设计师比较友好,免费使用,只向团队收费。但 Adobe 的作风是,谁用都要钱,而且不便宜,一年几千块。我们比较在意的是,受 Adobe 的影响,Figma 之后会不会收费更贵。」
Figma 是这样一种 toB 产品:它所服务的公司都拥有海量用户,尤其那些科技巨头,旗下的数字应用活跃用户动辄以亿为计。用户越是频繁使用这些 APP,对产品设计的要求就越高。
Dylan Field 在一次访谈中甚至说,「设计已经成为一场军备竞赛,人们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雇佣设计师。我们看到更多的人开始思考,设计思维在他们组织中的作用,以及如何真正使创新成为公司每个人都参与的核心引擎。」
他在事后总结 Figma 成长轨迹的时候,曾以一个指标来证明他的观点,那就是企业中设计师跟开发者的比例。以 IBM 为例,2012 – 2017 的 5 年之间,这个比例从 1:72 提高到了 1:8。而硅谷的不少公司,每 1 个设计师只对应 6 名程序员,个别公司这个比例甚至达到惊人的 1:3。
设计师的重要不仅仅体现在他们的美学创造性,产品经理和开发是否能将创意落地实现,这也是关键。
姜勤解释,早年没有专门 UI 设计工具的时候,设计师主要使用的工具是 AI。基本上每次更新设计稿,都得压缩打包共享给团队成员,之后他们有反馈会另外截图和标注。设计完成的作品还要给开发切图,过程确实比较繁杂。
数字应用大行其道的当下,设计工具的确要考虑多人参与、复杂的设计系统及团队协作的需求,相当于可以让更多成员参与到设计过程。
所以,Dylan Field 创办 Figma 的愿景是,「消除想象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而且他们没有像 Sketch 和 Adobe XD 那样,做本地化服务,Figma 第一天就基于网络浏览器运行,「轻量级」的工具,天然具备多人协同属性。这也帮它收获了很多非专业设计师的忠实粉丝。
Adobe 数字媒体业务总裁 David Wadhwani 就提出,Figma 的客户是新的用户群,他们不是设计师,主要是软件开发人员和产品经理。
但姜勤并不认为,Figma 的实时协作一定能得到正向反馈。「一直被人盯着修改,这个过程也挺难受的。」
创业 10 年,Figma 在 2020 年才获得业内认可,全球用户使用率快速增长,也获得资本追捧。在此之前的漫长时间,其实都在缓慢而艰难的爬坡。
2012 年 8 月,Dylan Field 和 Evan Wallace 成立 Figma,他们并没有明确要创造的产品是怎样一种功能,对未来的形态没有明确的想法,虽然第二年就拿到一笔种子投资,但前三年他们都处于混沌不清的状态,既要寻找方向,又要努力找钱,还得应付管理难题。当时 Dylan Field 只有 20 岁,刚刚从布朗大学辍学。
直到 2015 年 12 月,Figma 终于发布了 Beta 版,被认为是「部分功能对标了 Photoshop」。2016 年,产品正式对外上线;2017 年推出付费服务。虽然当时市面上已经有 Sketch 和 Adobe XD 这样的本地软件,Figma 基于 Web 的服务还是在市场迅速占领一席之地。
Dylan Field 后来在访谈中反思了 Figma 推出产品的节奏,「我们的行动太慢了。」他告诫更多创业者,不要追求完美,「完美主义就像敌人一样,总是在做假的干扰和对比」。
尽管早年 Figma 的成长有些龟速,但因为他们精准地抓住了两个层面的目标客户,最后逆势增长。
一是,Figma 早年通过服务几个标杆客户,找到公司的共同需求,实现产品快速标准化。比如 Airbnb 这样的客户,是公认的设计师文化主导的公司,他们对产品质量和功能要求非常苛刻,几乎可以代表设计师最高水准,服务好 Airbnb 就能满足大部分公司的需求。服务微软,则帮助他们打开收费市场,因为对方反馈,「免费的产品,我们觉得不安全。」
2018 年,Figma 的客户名单就已经包括了 Airbnb、Dropbox、Uber、微软等这些明星公司,而且他们基本是从 Sketch 迁过来的。
Figma 做的第二件事,是找到设计领域的 KOL,那些真正在社区中有影响力的专业设计师,跟他们交流,打磨产品。Dylan Field 亲自在 Twitter 找到设计领域的大咖们,挨个私信,约出来当面聊天。这也是后来 Figma 社区氛围做得比较好的原因之一。
2020 年,Figma 的全球使用率超过 Sketch,估值达到 20 亿美元。2021 年 6 月,Figma 拿到 2 亿美元的融资,估值即飙升为 100 亿美元。最重要的是,Figma 本身还是一家赚钱的公司,预计今年的收入为超 4 亿美元,毛利率高达 90%。
即便是 200 亿美元的高价,Adobe 仍然认为自己捡了个大便宜,如果不是股市低迷,他们可能都没机会促成这笔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