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1674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5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知名 UP 主“影视飓风”创始人 Tim 抛出惊人观点:如今所谓的 4K 视频,清晰度竟比不上 4 年前的 1080p。平台为节省带宽,将热门视频过度压缩,变得模糊不清,还通过偷偷锐化来假装提升清晰度,试图瞒过观众。Tim 发布的相关视频仅上线一天便被全网下架,引发的讨论却愈发激烈。
1. 被全网下架之后,这段视频火了
10 月 8 日,Tim 发布《清晰度不如 4 年前,视频变糊是你的错觉吗?》的视频,引发广泛关注。他直言现在的“4K 视频”因平台高昂带宽成本被过度压缩,文件大小和码率等参数显示其清晰度下降。以高质量制作著称的影视飓风对此难以接受,一是上传视频被平台压缩,热门视频压缩更严重;二是视频被压缩还添加锐化等“美颜”处理,牺牲了细节。这一问题在长短视频平台都存在,该视频 10 月 9 日被下架。随着讨论深入,人们意识到自身权益被平台在不知情时打了折扣。影视飓风是 B 站顶流 UP 主,创始人 Tim 注重影像技术性,因个人影视背景对画质要求极高,其团队曾拍摄高难度项目,视频常涉复杂技术、科普专业术语概念。此前影视飓风就因平台帧率、HDR 兼容性问题受挫,这次视频全网下架才引发更多关注。
2. 想要码率?钱还远远没给够
影视飓风视频主题在 2023 年初曾被梳理过。当时比较国内外视频平台高清晰度、高画质视频码率表现,国内平台通过画质压缩技术和阶梯定价策略,让愿花更多钱用户看到更高画质,少数平台标称 4K 视频码率能超过海外两大平台 1080p 码率,但如今这一情况也在消失。海外 Netflix 会员费用较高且无过多套餐赠送,按标牌价实收,如在美国、韩国、香港特别行政区三个市场,4K HDR 会员、上限 1080p 普通会员、1080p 加广告低价套餐价差明显。爱奇艺“帧绮映画”和“帧绮映画 MAX”类似 4K 和 4K+HDR,与 Netflix 相比,会员费差距较大。改善画质和带宽成本高,仅此项可能需让现有会员费涨 2 至 3 倍,所以难以看到上传者传输的原清晰度影像。行业人士表示在意画质的用户占比不超 5%,多数用户设备非高清大屏,拥有大屏高清设备的用户也非影视内容主要受众,在意高画质的用户多通过 Apple TV 或网盘观看。
3. 用户之间互助传输?运营商不让
YouTube 作为 UGC 平台,能更纯粹考虑视频传输成本问题,因可在全球范围自建 CDN,带宽费用显著压缩。但谷歌自建 CDN 方式在国内不合法,且 YouTube 本身在国内也不合法。近两年国内视频网站降画质同时,还被揭露偷偷占用家中宽带上传带宽,采用 PCDN 做法。21 世纪头 10 年 P2P 技术高峰期,运营商曾用此技术提高用户体验,如在小区内设置中转服务器,让用户能点播更高码率影片。目前家庭宽带虽不按流量计费,但用户不满视频网站偷跑流量,因其未经同意且不保证用户文件或隐私安全。PCDN 可用于大文件或高流量传输,有些用户通过家中设备参与文件互传赚钱,但运营商将 PCDN 行为定义为分流高值业务流量、造成收入损失,采取重拳出击态度。因运营商依赖与大型客户的 CDN 交易获取主要利润,限制普通家庭用户走 PCDN,可促使企业分担流量成本,也可看作普通人对网络基建做贡献。
4. 为啥不光明正大地降画质?
国外视频服务多样,几大流媒体平台降本增效主要举措是推出更多价格档位,如用户广告、单片付费或降低分辨率提供低价套餐,其中 FAST 频道类似传统广电电视台,广告设置与传统有线频道类似,内容受欢迎广告投放增加,YouTube 广告插播频率有时也很高。国外视频网站不会标称某种画质后又偷偷降低码率替换低质量且瞒着用户,这可能涉及不同地方互联网发展路径体现的文化问题。国内视频网站如 B 站允许用户右键点击视频播放器显示帧率、码率等信息,借鉴了 YouTube 做法。国内观众大多不在乎画质,一方面每天消耗短视频和长视频时间长,但多在手机、平板小屏幕观看;另一方面很多人没有合适设备体验高画质,且电视机市场追求性价比,大部分大屏低价机型不支持高画质技术或效果奇怪。国内对“高清”“超清”定义存在注水问题,与海外不同,广电对超高清有明确标准。目前缺乏洞察用户并分级销售的机制,应做到坦诚精准销售,避免误导消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