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1796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5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近年来,随着 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逐渐成熟,一股新的浪潮席卷了整个科技行业。这不仅让 AI 行业的视线从以往的视觉识别和自动驾驶转向了内容生成,也让曾经被誉为“AI 四小龙”的产业链明星逐渐失去了话语权。尽管如此,AIGC 的崛起带来了空前的关注,尤其是在 ChatGPT、NovelAI 等工具的推动下,它逐渐从“科技圈”走向了普通用户的日常生活中。
AIGC 的历史与崛起
其实,AIGC 并非新鲜事物。早在 2018 年,AI 绘制的肖像画在佳士得拍卖行就曾以 43 万美元的高价成交,超越了一些传统艺术品。而到 2023 年,一些 AI 绘画作品如《太空歌剧院》的问世,已经让 AI 绘画的艺术水准实现了飞跃。这种“质”的提升打破了技术只在圈内讨论的局面,引发了大众的兴趣,也让 AIGC 的影响范围不断扩大。
普通用户推动的内容出圈
与过去由企业推动、逐步出圈的技术路径不同,AIGC 的突破很大程度上来自普通用户。例如,去年上半年,关于 AI 绘画的讨论如火如荼,用户纷纷在微信、贴吧、QQ 群中分享作品。虽然这些作品大多粗糙,甚至略带瑕疵,但也有一些风景画之类的佳作令人惊艳。这种“接地气”的使用方式,让 AIGC 逐渐成为内容创作的“工具”或“玩具”。
行业的焦虑与讨论
随着 AI 绘画的火热,一些专业画师和学生也表达了担忧——“会不会导致失业?”这一焦虑在业内引发了激烈争论。有些人试图用 AI“跑图”,证明 AI 不逊色于人类;而专业画师则从技术细节、构图透视等角度挑刺。对于教育机构而言,也开始尝试将 AI 辅助创作融入课程,但不难预见,技术的不断进步让这项工作未来可能超出“辅助”范畴,甚至成为“核心创造力”的一部分。
商业化的困境与机遇
虽然当下 AIGC 的热度高涨,但在实际商业落地方面仍然面临挑战。一方面,内容生成的应用场景比较有限。许多企业和外包团队只能用 AI 生成一些基础素材,用于广告、UI 设计等,小规模试用尚可,但难以承担大规模商业订单。另一方面,C 端市场的用户体验也未真正爆发。业内普遍认为,到 2025 年,AIGC 可能占据所有生成数据的 10%,但其中大多数只不过是“工业废水”,无价值的产出。
相比之下,切入核心场景的难度更大。比如,依靠文字输出的 ChatGPT 可能会有更广阔的落地空间,但无论是绘画、视频还是文本内容,都必须面对“谁来消费”的问题。内容的生产、流通与变现之间,仍缺乏一条清晰的桥梁。
AIGC 的工具还是突破口?
AIGC 目前仍没有完全找到自己的“定位”。众多互联网巨头纷纷推出自己的 AIGC 工具(如腾讯的“AI 画匠”、百度的“文心一格”、字节跳动的 AI 特效等),大多还处于试验或“玩具”阶段。作品大多粗糙,用户感受也只是短暂的新鲜感。可以说,这些“玩具”式的应用,更多是营销噱头,难以成为持续的商业产品。
更有意思的是,像微软等公司正试图把 AIGC“工具化”。微软计划将 ChatGPT 整合到必应搜索和 Office 办公软件中,目标是用 AI 极大提升生产效率。其实,类似的尝试之前在 Adobe Photoshop 中也存在,例如引入智能抠图等功能。不过,工具化的 AIGC 不止是技术辅助,更渗透到部分创造性工作中,想象空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大。
技术壁垒与未来方向
尽管如此,AIGC 在硬件、算法、版权等方面仍面临问题。尤其是,生成式 AI 在内容的深度、情感和“灵魂”方面显得力不从心。它可以替代重复性劳动,但在需要深度思考、情感共鸣的艺术领域,还是有很大差距。由此可见,AIGC 不能完全取代人类创造力,只能作为辅助工具或“部分赋能”的平台。
未来,AIGC 的突破需要在内容生态、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上找到更好的结合点。大公司虽然掌握技术优势,但能否真正理解并满足不同领域的个性化需求,才是决定其能否走得更远的关键。一些行业巨头或许会继续在 AI 内容生成上“加码”,但实际落地到商业场景,还需要时间沉淀。
行业格局与竞争格局
目前,AIGC 仍处于探索期,行业内的竞争尚未形成明显的“头部效应”。国内外不少公司都在尝试突破,然而,真正能取得突破的尚少。数据显示,国外巨头如微软、OpenAI 投入重金布局,而国内企业多处于试水阶段。投资热情似乎也逐渐趋于理性,资本更偏向于选择技术成熟、落地场景清晰的项目。
这场“上半场”尚未结束,未来几年的格局还在不断演变。只有经过不断试错与完善,真正的“下半场”才可能迎来分水岭,AIGC 才有望迎来全面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