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2793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7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在碳达峰、碳中和政策背景以及央国企发力新基建稳增长的推动下,2022 年风电领域却经历了意外的“收缩”。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当年我国风电新增装机量仅为 37.63GW,同比下降 21.0%,而同为碳中和赛道的光伏,2022 年新增装机 87.41GW,同比增长 60.3%。风电不仅面临装机量下滑,海上、陆上风机中标价也持续下滑,跌破风机企业成本价,风电整机企业陷入严重内卷,不少业内人士指出“以亏本换取市场份额”的做法在透支未来。从 2022 年前三季度业绩来看,风电产业链上市公司多数营收和净利润双双下滑,能实现利润增长的企业寥寥无几。
不过,这一尴尬局面有望在 2023 年得到改善。一方面,我国风电装机量距离“十四五规划”目标仍有差距,2022 年被压制的装机量需求将在之后三年集中释放。简单测算,要完成十四五风电装机量目标,2023 – 2025 年全国风电年均新增装机容量将在 65GW – 75GW 之间,相比 2022 年装机量接近翻倍。另一方面,风机大型化趋势以及风电招标价格中枢下降,使得风电发电成本直线下降,能为业主带来较为可观的收益率,增加了行业向好的确定性。种种迹象表明,2023 年将是风电大年,风电赛道有望复苏和爆发。
内卷升级
2021 年中国风电市场大幅扩张时,全球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三的风机制造企业西门子歌美飒宣布暂停中国市场的陆上风机销售业务。这一事件被不少人解读为风电行业国产势力崛起、外资巨头撤退的标志性事件。但这一事件其实有两面性。时任亚太服务部首席执行官 Joris Mazille 表示,原材料价格上涨,国际市场上风电机组均呈涨价趋势,然而中国市场表现特殊,风电机组制造成本上升,但整机价格却一路走低,这对风电制造企业来说相当痛苦。
自 2020 年陆上风电抢装潮后,风电整机价格出现“报复性”下跌。2020 年 12 月,业内出现约 2600 元 / 千瓦的价格(不含塔筒),较抢装时期 4000 元 / 千瓦的售价下跌了 35%。2021 年二季度起,低价在行业中全面蔓延,陆风机组投标价低到 1800 元 / 千瓦(不含塔筒)。去年 11 月,国内陆上风机均价(不含塔筒)来到了 1516 元 / 千瓦,不断刷新低价。有分析指出,2000 元 / 千瓦是国内风机厂商的盈亏平衡点,低于这一数字,风机厂商可能陷入亏损。虽然降价是风电迈入平价时代的必然,但“亏钱换市场”式的过度低价不仅影响行业内玩家盈利空间,也扰乱了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国内风机厂商目前通过供应链国产化、自主设计开发等方式降低成本,但愈演愈烈的低价竞争,引发外界对风电整机厂商盈利的担忧。在风电整机上市公司的交流会上,低价投标现象常常成为热点话题。即便风机厂商已把自己“内卷”到利润下滑甚至亏损,2022 年的风电新增装机量却仍不达预期。相反,因硅料涨价导致装机成本抬高的光伏,2022 年新增装机量同比增长了 60.3%。究其原因,大部分机构认为 2022 年疫情的不可抗力成为风电装机最大的“绊脚石”。我国陆上风电新增装机量现阶段主要来自三北地区,但受疫情影响,这些地区很难确保正常施工,风机零部件的生产与运输也受到疫情扰动。不过,风电作为政策明确引导规划的行业,2022 年装机量不及预期,意味着需求被推后到了 2023 年。
大年可期
2022 年新增风电装机量不及预期,但风机招标不断降价使风电发电成本直线下降,风机招标依旧十分火热。根据每日风电的数据统计,2022 年国内公开市场新增招标 103.27GW(不含框架招标),同比增长超过一倍,这为 2023 年的风电装机量高增长奠定了基础。
一般而言,风电装机按年内与次年 3:7 的比例执行,按上述规模,再叠加 2023 年的增量,实际新增装机有望超过 70GW,同比增速有望超过 100%,这意味着 2023 年很大概率将是一个风电大年。“十四五规划”目标也为风电行业增长带来很大确定性。要实现 2025 年风电累计装机规模达 581GW 的目标(2022 年末为 365GW),未来三年平均每年新增风电装机量都不能低于 72GW。
另一个利好是风电产品制造端成本下降。风机原材料成本占比较大,部分零部件环节甚至超过 90%,产业链企业盈利能力与原材料价格息息相关。风电机组最大成本在于塔筒、叶片、齿轮箱、轮毂以及变流器、发电机等关键部件,主要原材料涉及钢铁、铜材、环氧树脂等材料。2022 年这些材料价格相比上年明显回落,尤其用量最大的钢铁材料降幅最大。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检测,2022 年 1 – 11 月份,钢材平均价格指数为 122.78 点,同比下降 13.55%。环氧树脂价格在 2022 年年末创出新低,相比年初高点下滑超过 40%。由于塔筒、桩基、筑件等风机零部件多采用成本加成定价模式,钢材、环氧树脂等价格下跌将大概率带动风电机组价格下跌,进而提高风电站收益率,最终带动 2023 年新增风电装机量提升。种种论据表明,2023 年风电行业将面对更加乐观的上下游环境。
痼疾待解
2023 年国内风电需求高增长在望,但整体高增长并不意味着所有玩家都能分食盛宴。2022 年国内风电赛道低价竞争愈演愈烈,陷入“深度内卷”,部分玩家“亏钱换市场”,影响了整个行业盈利空间。2023 年,这一困扰行业的深度内卷问题能否缓解或解决?
从市场需求来看,即将到来的风电大年有望短期改善风电产业链企业盈利能力。一方面,蛋糕足够大时,玩家增长焦虑减少,竞争压力相对缓和,恶性竞争局面相应减少;另一方面,按照行业经验,风电装机集中放量年份,风机供应易出现暂时短缺,存在价格回升可能,这些都有利于提升 2023 年行业盈利水平。
不过,市场需求爆发和竞争压力缓和都是短期的。从长期看,赛道先天特性和业务模式决定风电行业很难彻底摆脱“内卷”、提高整体盈利能力。从发电原理看,风电产业核心环节在于风机转化效率,技术迭代缓慢,行业成本主要取决于上游钢铁、铜等大宗原材料价格,技术改善作用相对较小,产品同质化较高,因此风电赛道一直被资本市场视为缺乏“科技属性”的普通加工制造业,平均估值水平远低于光伏和锂电赛道。从业务模式看,与光伏赛道不同,我国风电产业链玩家一直没能大规模打开海外市场,且分布式风电发展缓慢、规模较小,长期依赖国内集中式风电业务,尤其是占据绝对市场份额的国央企电站开发商。而国央企电站开发商盛行“最低价中标”做法,处于弱势的国内风机厂商很难通过技术进步获得产品溢价,不得不参与激烈厮杀以低价取胜。这一方面限制了国内风电玩家盈利空间和投入研发的意愿与强度,目前国内风机关键零部件如轴承、叶片等环节仍较大程度依赖进口,产业链存在技术“卡脖子”环节;另一方面,头部玩家技术、品牌等优势难以发挥,二、三梯队整机企业以低价打开市场,导致低价竞争愈演愈烈。
因此,风电赛道 2022 年的低迷不足为虑,更值得担忧的是其长期低价内卷特质。2023 年国内风电赛道高景气无虞,但困扰行业的长期痼疾仍有待破除,否则即便风电大年到来,也可能很快重回小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