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2374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6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当谈到机器人时,很多人脑海中会浮现《终结者》中的 T800,那个灵活、强大、几乎无所不能的机器人形象。这其实也代表了具身智能的理想形态——将 AI 植入各种机器人,让它们能感知环境、做出反应,甚至作出决策。实现这个目标,科技上需要两条主要的“血脉”:工业机器人技术和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发展。如今,中国在工业机器人的领域已逐渐跻身世界前列,虽然在 AI 产业上还存在一些差距,但已远超日韩和欧洲,下一步的 AI+ 机器人融合,将关系到国家未来几十年的产业走向。
中国工业机器人:从封锁到突破
核心零部件是机器人产业的命门,其中减速器、伺服电机和控制器占了 70% 以上的成本。过去,这些关键部件基本被日本和欧美“垄断”,掌握超过 88% 的专利和技术。中国企业在这方面的技术积累还相对薄弱,尤其是在 RV 减速器和焊缝追踪技术上,专利大多由日本公司控制。而其他重要零部件也是海外巨头的“控制对象”,这使得国产机器人在价格、技术和供应链的自主性上都受到限制。
以新松为例,2013 年中国机器人市场迎来爆发,年复合增长率超过 30%。但虽然销量大增,利润空间却被压缩,毛利率不断下降,行业利润几乎“封死”。行业普遍依赖规模效应——从 100 台起步,达到盈利,通常需要卖出几百台甚至上千台。而大部分国内企业在销量上难以追赶外资巨头,因为它们掌握着供应链优势,尤其是在高端零部件采购和技术上的垄断地位,限制了国产品牌的技术突破和降价空间。
行业格局:被强势“封锁”的局面
在上游,进口零部件价格持续上涨,国产零部件缺乏竞争力,限制了产业创新。中游方面,外资企业纷纷在中国投产设厂,建立起庞大制造体系:FANUC 在上海有 2 万平米的生产基地,KUKA 的产能在两年内翻了五倍,安川在江苏拥有多家工厂。这些布局让外资在中国的市场份额稳步扩大,并通过技术优势优化产品质量,逐步蚕食国产市场。一方面,他们利用技术优势,压价进入高端市场;另一方面,凭借全球销售网络,赢得了不少大客户,如苹果供应链中的发那科设备,极大提升了市场份额。
在应用端,依托成熟的营销网络和技术优势,四大家族更容易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尤其是在汽车、电子等产业。以汽车为例,超过 90% 的装配线实现无人化,机器人正成为生产的主要推手。与此同时,国产品牌逐步在技术上取得突破,市场份额也在不断扩大,逐渐打破“垄断”,展现出强大的竞争潜力。
未来:从低端到高端的跃迁
目前,中国机器人产业面临低端化的困境,主要制造简单的物流、仓储等“脏活累活”,无法自主研发核心零部件,产业链环节大多依赖进口。这一方面限制了竞争力,另一方面也让国产机器人变得“价格低、技术差”。
不过,发展规律告诉我们,产业的春天终将到来。中国的制造业基础稳固,政策的扶持力度逐渐增强,成本效益已成为优势。比如,工业机器人的使用成本逐年下降,如今每小时在 15.5 元左右,已经低于不少人工成本。此外,汽车、电子等行业的高速发展,也带动了机器人需求的爆发。汽车行业更是在焊接、喷漆等环节全面采用机器人,90% 的工业装配线实现无人操作。2020 年,汽车制造业购入了四分之一的工业机器人,市场潜力巨大。
在国家政策的鼓励下,国产机器人企业如绿的谐波、宇树科技等也在快速崛起。绿的谐波在谐波减速器技术上走出了自主研发路线,技术突破让国产产品成本大幅降低,品质优于进口,逐步打破垄断。而像宇树科技这样,专注于电机和电控技术的企业,也在短短几年内实现突破,成功打入海外市场,显露出“中国制造”的韧性与潜力。
超级大模型推动机器人“通用”未来
随着大模型的出现,机器人已经有望突破“专用”限制,向“通用”迈进。不再仅仅是预设程序的机械物,而是可以自主思考、学习的智能存在。比如,马斯克的擎天柱采用端到端大模型,结合视觉和算法,能精准识别环境,完成拿取任务。未来的人形机器人,凭借灵活的双手、更强的学习能力,可能满足多场景、多功能的需求,从炒菜到照顾老人,甚至成为“电子女友”。
美国在这方面遥遥领先,无论是大模型的迭代还是资本投入都遥遥领先。OpenAI 等企业融资数百亿美金,吸引全球最顶尖的人才。而中国虽然起步稍慢,但在 AI 芯片、大模型、电机等领域已逐渐布局,尤其是在制造业繁荣的基础上,具备庞大的市场需求,为未来的突破提供了土壤。中国的制造业优势明显,丰富的产业链和庞大的市场需求让国产机器人在未来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
展望未来:产业变革的关键十字路口
未来几年,全球人形机器人的竞争或将决定整个产业格局。国内企业如远征 A1、小米 Cyberone、银河通用等,都在积极布局,资本的热情也在不断高涨。国产人形机器人价格逐步下降,技术不断成熟,成本一旦达到合理水平,市场潜力巨大。根据相关预测,到 2026 年,人形机器人在全球服务机器人市场中的渗透率预计将达到 3.5%,未来可能成为家庭和企业的重要“智能伴侣”。
然而,技术上的挑战依然存在:人形设计是否真的是最优方案?双腿续航能力、AI 的“幻想”问题、生活环境适应性等,都是需要逐步攻克的难题。正如专家所说,人形机器人设计必须符合实用性且不过于复杂,才能真正走入日常生活。
从 1950 年图灵提出人工智能的两条发展道路开始,我们已走过“抽象计算”到“具身交互”的巨大变革。未来,拥有 24 小时自我学习能力的具身智能机器人,将在工厂、家庭、城市等各个场景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极大提升全人类的生产力。全球产业格局也将发生深远变化:制造业最发达的国家如果无法紧跟,可能会逐步失去优势,而那些借助 AI 与机器人产业实现升级的国家,则可能重新崛起。中国作为制造大国,依托完整的产业链和政策支持,把握住这一波技术变革的浪潮,未来仍拥有巨大潜力。而美国的技术创新和资本优势,也将在新一轮产业竞争中扮演关键角色。最终,这场 AI 与机器人结合的革命,还将重塑全球产业布局,开启全新的人机共融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