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2130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6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2024 年 9 月 25 日,Meta 正式发布了 Orion 眼镜。这一时刻,可能在智能设备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历史上,具有和 GPT- 3 发布相媲美的重要意义。尽管 Orion 短期内尚未大规模落地,它为一直备受关注却多有质疑的智能眼镜技术指明了明确方向,同时带来了用户可以切实体验的产品原型。下一步的挑战则是如何把这款产品从原型推向普及。
轻便而强大的智能眼镜形态
在所有被认为可能成为“下一代交互平台”的设备中,眼镜形态是最直观且容易被接受的。此前,无数科幻影视作品中描绘的轻便智能眼镜始终难以实现,但 Orion 这次真正让人们感受到了它的可能性。
Orion 是 Meta 推出的首款全息增强现实眼镜,重量控制在约 100 克,内置强大微型计算机,视野达到业界最大的 70 度。这一视场角在现有最轻便 AR 眼镜中堪称领先,支持手势与眼动追踪,带来沉浸式、自然的交互体验。
不仅如此,Orion 还配备一款创新的神经腕带,能够解读脑电波,实现“心灵感应”式的操作。线缆纷扰在这款产品上消失,整体形态与日常眼镜极为接近,这种外观上的突破是实现大众接受度的关键。
多项关键技术创新助力
Orion 的成功离不开材料、工艺、设计和核心技术的多维度创新。五年前,Meta 团队认为要实现这样的眼镜,成功率仅有 10%。最大的难点在于扩大显示器视场角和提升显示效果。
为此,Meta 打造了全新的显示架构,眼镜内嵌微型 uLED 投影仪,光线精准投射到镜片内的波导结构。镜片使用的是管控碳化硅材料,取代了传统的玻璃。碳化硅具备高折射率和极佳耐用性,极大提升了光波导的视场角和光学表现,使 Orion 实现了 70 度光学视野。这被 Meta 团队称为高性能光波导设计中的“圣杯”。
此外,碳化硅的刻蚀工艺强化了色彩还原、均匀性与减少彩虹纹效应,同时由于材料本身轻质,整副眼镜仅重 98 克,比 Quest 系列轻许多,仅为苹果 Vision Pro 的六分之一。
散热问题是携带型微型计算设备的另一大挑战,Orion 采用了航天级别的镁合金材质,有效导热保证系统稳定运行。
投影仪和无线组件都专门针对节能进行设计,定制芯片优化 AI 算法的运行功耗,使手势交互和眼球追踪等功能能够在低能耗下顺畅运行。十余款定制芯片确保整机功耗从数百毫瓦降至几十毫瓦。
创新产品路线与生态整合
Orion 不局限于传统的 AR 或 VR 分类,其融合了 VR、MR 的多重功能,包括 6DoF 空间定位、深度追踪与眼动识别,远超大多数现有 AR 产品的能力。一些业内开发者称它是集 HoloLens 2 和 Vision Pro 优势于一体的“迷你版 Vision Pro”。
这源于 Meta 创始人扎克伯格对元宇宙和智能交互终端的战略坚持。Meta 多年来在 AR 技术投入巨大,经多轮技术整合,终于让 Orion 以“Full AR”形式亮相,兼具更强硬件性能和移动性。
扎克伯格表示,Orion 代表了他对未来十亿用户主要计算平台的愿景,未来所有应用和服务都会围绕这一核心构建。
AI 赋能,开启新交互可能
Orion 搭载 Meta 自家大模型 Llama 3.2,可以智能识别现实环境中的物体,实现虚实融合互动。演示中通过 Orion 识别桌上的食材,辅助制作冰沙,展现了 AI 与 AR 结合的潜力。
此外,Orion 还能支持免提视频通话、多个虚拟屏幕同时展示和简单 AR 游戏。虽然这些功能在其他高端 AR 产品中也有所体现,但 Orion 的整体表现更均衡,用户体验得分明显优于多数竞品。
Meta CTO Andrew Bosworth 曾坦言,五年前团队自己也觉得只有 10% 的机会实现 Orion,如今不仅成功打造,还实现软硬件完整运转、联网及支持开发,真正呈现了取代手机的下一代计算平台的形态。
未来展望与行业启示
对于 Meta 而言,Orion 有可能解锁其长期受限于谷歌、苹果生态的瓶颈,抢占下一个移动互联网时代入口。Meta 认为,过去由于未能主导智能手机生态,错失了更大利润。
在更宏观的层面,尽管 AI 应用蓬勃发展,但缺少合适承载硬件成为限制超级应用出现的重要原因。Orion 等结合 AI 的 XR 设备,不仅通过全息显示将虚拟信息融入真实世界,更能实现对真实世界的智能交互,开辟了新的使用场景。
XR 技术承载下一代互联网变革,结合 Meta 的社交媒体和游戏资源,Orion 具备孕育超级应用生态的潜力,形成强大用户网络效应。
Meta 自收购 Oculus 近十年累计投入超 500 亿美元,经历亏损和压力后,Orion 的诞生类似于 OpenAI 从 AGI 理想到推出 GPT- 3 和 ChatGPT 的过程,体现了对未来技术的坚定信念。
从中国企业角度来看,Orion 的发布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技术方案或已被 Meta 主导,但中国在 XR 领域已有多家深耕企业,具备生态建设和产业链优势,尤其是在 6DoF 能力和微型显示技艺上表现强劲。
比如,追求轻量化的 XReal 已具备 6DoF 能力;Rokid 和 Viture 在 B 端及消费市场已实现部分规模化。供应链方面,Orion 所用的微型显示屏来自上海企业 JBD,中国公司占据全球 90% 微型显示投资,光波导技术市场地位也靠前,这些都是中国玩家迅速响应的优势基础。
总之,面对这场“GPT- 3 时刻”的技术与市场变革,有志参与定义下一代智能终端与 AI 交互未来的企业,应抓紧机会,积极布局创新,快速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