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手机行业:巅峰已过,未来何去何从?

35次阅读

共计 1292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4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回顾 2023 年的手机行业,似乎难有新鲜事。过去一年,OPPO、小米等厂商相继推出中高端新机,然而市场关注度却不高。从数据来看,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呈下降趋势,中国市场亦如此,前五大厂商集体暴跌。

2017 年国产智能手机销量达巅峰后首次下滑,此后市场竞争愈发激烈。曾经,手机厂商面临供应链、融资等诸多问题,如今虽技术不断进步,但消费需求频次下滑,行业陷入同质化困境,价格战也难以奏效。于是,华为、小米等纷纷发力新能源汽车,字节跳动停掉手机业务转向 VR,吉利收购魅族,罗永浩投身 AR,iPhone 也只是小修小补。

互联网模式与机海战术

年初,vivo 创始人沈炜仍对手机行业满怀期待,将其比作“长坡厚雪”的行业。2022 年 vivo 登顶国内榜一,但其同比增幅下降。权威机构数据显示国内手机市场出货量同比下降近 20%,前五名中 OV 加小米降幅超 20%,荣耀增长,苹果稳定,小米与其他厂商份额差值拉大。

沈炜认为行业最大挑战是技术创新放缓,应避开价格战,提高创新能力与运营效率。vivo 成立时延续段永平的焦点法则,市场策略保守,与激进的 OPPO 相比,在芯片研发等方面较为谨慎,产品常紧随 OPPO 推出。

vivo 采用线下机海战术,产品布局以中低端机型为主,一年内发布超 40 款机型,引发“高价低配”质疑和系统适配难题。为冲销量去库存,常推出套娃式新机型。机海战术曾被“中华酷联”、魅族和小米采用,如今已难行得通。

高端化是注定的,关键是怎么理解“高端”

2015 年小米之家开业,雷军将销售渠道重心转向实体门店,发布首个高端机型小米 Note 顶配。当时中国市场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下滑,换机潮成为小米布局高端化的红利。小米 Note 堆料丰富,但经历 Note 2 冲击高端失利,MIX 系列也因供应链等问题折戟。

2018 年前旗舰机通过放大细分功能找差异化,“微创新”成为主流。OPPO 十周年时明确品牌升级,vivo 对应采取“设计驱动”策略,主打影音科技和美学设计,优化人像摄影功能。2014 年 vivo 还是边缘品牌,2015 年销量上升,2021 年首次拿下国内市场第一。

vivo 执行副总裁胡柏山指出中低端机份额下降,高端机市场逆差因用户心态不同。2022 年是 vivo 高端突破之年,在高端机市场份额仅次于苹果。但 vivo 过去玩法与高端化路径不完全适应,线下渠道依赖代理商,高端机利润变薄,后端服务体系与苹果等有区别,机海策略在高端化过程中影响放大。

为什么说现在的手机行业是创新沙漠

法国社会学家塔尔德在《模仿律》中指出,手机行业如今是创新荒漠,虽有技术进步,但想象力被完全开发。智能手机行业困境在于销量下降,仍是刚需品但使用场景模糊,功能强大耐用导致中低端产品被淘汰,高端化趋势由厂商和用户共同决定。

多年鏖战后,手机厂商洗牌,如今实力玩家寥寥。过去厂商受现金流、供应链困扰,纠结模式选择,解决产能和资金问题后忙于堆料,但用户需求饱和,更换手机体验提升少,驱动力锐减。

小米、华为等手机厂商纷纷进军新能源汽车领域,而新能源车企也加入造手机阵营。智能手机和智能汽车未来将成为生态重要终端和入口,产业演变可能走向融合,未来或许会延续“手机 +”的走势。

正文完
 0